1、12 我的母亲 每课一练(人教版八年级下)一、积累与运用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宽恕( ) 庶祖母( ) cu 备( ) 吹笙( ) 摹画( ) 文绉绉( )2.读一读,想一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怎样解释更恰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_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_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_3.考考你:“我做的往往是诸 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 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_,你还知道里面哪些文角的名字吗?_“只有一次 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史文恭、花荣是_ 里的人物,
2、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_。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受了她 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2)对文中画线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
3、之后对母亲的怀想。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 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 ”了二十多年。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2(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 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D加上“
4、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4)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 _(5)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二、阅读考试链接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1.为什么母亲每天天刚亮时就把“我”喊醒?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3.在做人方面 ,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4.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5.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36. “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 ,为什么?句中的“从来”能否删掉?为什么?7.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8. 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 主要内容。9.请用自己的话评论作者母亲的教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