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教学教法:品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的类型:略读课文新授课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关于蜡烛的诗句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
2、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 ,借蜡烛写离别。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关于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 新世界杂志编委、 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 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2、二战苏德
3、战事简介1941 年 6 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 1939 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 年 1 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 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 1944 年 6 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
4、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3、本文背景1944 年 9 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 月 5 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4、本文文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
5、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三、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通讯的六要素。明确: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 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
6、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2、自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归纳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共同明确,老师分析作用:(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
7、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
8、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
9、,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小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10、,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小结:“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 (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
11、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小结: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师:这一写法我们在平时作文中完全可以借鉴,在人物塑造、环境渲染和悬念设置的时候,可以把反复手法运用进去,这个大家
12、课后再回味一下。4、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5、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明确: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6、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明确:a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 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d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四、课堂小结(板书形式回顾课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五、作业 1、随堂练习 2、完善笔记 3、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