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 变法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和清王朝统治的结束。,变法维新运动: 时间:1898年(高潮)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 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口号纲领:“变法图存”,主要过程:公车上书创办学会学堂(北京强学会、长沙南学会、时务学堂)创办报刊(北京中外纪闻、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长沙湘报)百日维新(标志)戊戌政变。,性质: 是一场试图把中国改造成近代化国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 1、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历史意义: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
2、大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18991900) 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领导人物:朱红灯、曹福田、张德成 口号纲领:“扶清灭洋” 主要过程:山东平原起义向直隶发展抗击八国联军,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1、武器简陋,组织松散。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历史意义: 1、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2、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此次义和团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结合史料:认识清政府对
3、义和团运动策略的变化。剿灭招抚剿杀 目标: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统治秩序。,阅读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材料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2、中国此后仍须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材料3、当初次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
4、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思想的异同(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3、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区别:1、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改革的方
5、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2、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作为他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材料一:“读历史的人往往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
6、,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阅读材料,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要求和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评论上述观点。,上述观点的认为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是错误的。因为百日维新的诏书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维新派的要求。 维新派的要求是: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书,虽然接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发展;学习西方,改革教育等主张,对旧
7、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根本上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和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 可见,光绪帝只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目的仍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利用维新派同慈禧太后对抗,扩大自己的权力因此他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帝,并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也不是在实行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考题回顾: (00)1900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 A大沽口、紫竹林 B杨村、廊坊 C老龙头火车站、北仓 D山海关、大沽口 (0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孔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
8、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02)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Z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 是谁。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 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4),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家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9、(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著名的时务报创办于: A北京 B上海 C湖南 D天津 德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其工业产值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是新政中哪一措施所致 A废除八股取士 B改革财政 C命各省保荐人才 D裁汰绿营,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的争议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的侵略家具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毓贤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 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分又提出了“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