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16398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题 1:谢某,男,60 岁,退休。2010 年 6 月 7 日就诊。患者近 2 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 34 个月。近 1 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舌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题 2:张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2、,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哮病相鉴别。题 3:陈某,男,48 岁,干部。2009 年 10 月 16 日初诊。患者近 2 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题 4:赵某,男,41

3、岁。2009 年 4 月 27 日初诊。患者近 2 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 5 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题 5:孙某,女,49 岁。2010 年 12 月 4 日初诊。患者有癎病病史 30 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

4、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病相鉴别。题 6:梁某,男,49 岁,已婚。2011 年 3 月 1 日就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 5 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即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遂来就诊。舌红苔薄白,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真心痛相鉴别。题 7:患者孙某某,女,62 岁,退休。2009 年 9 月 7 日就诊。患者二天前因误

5、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题 8:刘某某,男,34 岁。2010 年 5 月 20 日就诊。患者 3 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右胁胀痛, 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题 9:曹某,女,34,已婚。2011 年

6、 6 月 14 日初诊。患者 1 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 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 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阴黄相鉴别。题 10:孔某,男,54 岁。2010 年 10 月 14 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8 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

7、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相鉴别。题 11:何某,男,20 岁,未婚。2011 年 8 月 4 日初诊。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 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遂来就诊。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鼓胀相鉴别。题 12:宫某,男,35 岁,已婚。2010 年 4 月 28 日初诊。患者于 1 小时前出现小

8、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遂来就诊。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舌红而苔薄黄,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癃闭相鉴别。题 13:龚某,女,38 岁。2010 年 11 月 14 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痢疾相鉴别。题 14:计某,男,48 岁。2011 年 2 月 1

9、4 日初诊。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瘿病相鉴别。题 15:吴某,男,24 岁。2008 年 9 月 6 日初诊。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3 日前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偏枯相鉴别。题

10、 16:姜某,女,33 岁。2009 年 4 月 30 日初诊。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痈相鉴别。题 17:范某,女,48 岁,干部,已婚,于 2005 年 1 月 20 日就诊。患者月经紊乱,烘热出汗 1 年余。病人诉近 1 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 6 日,经量较 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 细数。答题要求:1.

1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月经先后不定期相鉴别。题 18:患儿,女,4 岁。2011 年 3 月 25 日初诊。2 天来发热恶风,咳嗽频频,今日症状加重,来诊时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参考答案题 1:参考答案:主 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现病史:患者近 2 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 34 个月。近 1 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

12、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 ,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

13、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 中医病证鉴别: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 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半夏 10g 茯苓 15g 佛耳草 6g川朴 10g 陈皮 6g 苍术 10g苏子 12g 莱菔子 10g(包煎)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

14、晚分服。题 2:参考答案:主 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一天。现病史:患者昨夜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喘证。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患者外感风寒,内合于肺,寒邪闭肺,肺气不宣,肺气上

15、逆,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凝滞,经气不利,则头痛;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证。中医治法:宣肺散寒。方 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 12g 紫苏 12g 半夏 9g 橘红 9g杏仁 9g 苏子 9g 紫菀

16、9g 白前 9g服法:三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3:参考答案:主 诉:心悸反复发作 2 年。现病史:患者近 2 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现症见:心悸不宁,烦躁不安,伴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耳鸣,腰膝痠软。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为主症,诊断为心悸。患者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胸闷,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腰膝痠软,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证。

17、其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悸、少寐多梦;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髓海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阴虚火旺,虚火内蒸,故手足心热,盗汗;口渴,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 剂: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 15g 玄参 15g 丹参 20g 茯苓 20g五味子 15g 远志

18、5g 桔梗 5g 当归身 15g天冬 15g 柏子仁 10g 酸枣仁 15g 生地 20g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4:参考答案:主 诉:胸闷疼痛反复发作 2 年余,加重 5 分钟。现病史:患者近 2 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 分钟前因和妻子生气后加剧,现症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

19、为心血瘀阻证。其病因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患者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因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致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引肩背;生气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气虚运血无力亦加重血瘀,故生气及劳累则诱发。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

20、断:心血瘀阻证。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 剂: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川芎 12g 桃仁 10g 红花 9g 赤芍 6g柴胡 6g 桔梗 5g 枳壳 6g 牛膝 9g当归 9g 生地 9g 降香 9g 郁金 9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5:参考答案:主 诉:癎病时有发作 30 年,加重 3 个月。现病史:患者有癎病病史 30 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既往史:有癎病病史 30 年。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癎病病史

21、,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其病因病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耗伤心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神疲乏力;心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故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心脾两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苍白;脾主肌肉,脾虚生化乏源故体瘦;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大便溏薄。 )中医病症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

22、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癎病。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中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方剂: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9g 茯苓 12g白术 12g 炙甘草 6g 陈皮 9g 姜半夏 9g当归 6g 丹参 9g 熟地 9g 酸枣仁 12g远志 6g 五味子 6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6:参考答案:主 诉:胃脘部疼痛 5 年余,加重 1 日。现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 5 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

23、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症状加剧,现症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胃脘胀闷、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胃脘胀闷、疼痛,两胁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证。其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病

24、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中医病症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疼痛的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其疼痛性质为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肝气犯胃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柴胡 15g 枳壳 9g 芍药 12g香附 9g 川芎 9g 甘草 6g三剂,水煎服。日一

25、剂,早晚分服。题 7:参考答案:主 诉: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2 天。现病史: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现症见: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诊断为痢疾。粪便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患者饮食不洁,湿热毒邪直趋中道,蕴结肠腑脂膜,邪毒与气血

26、搏结,腐败化为脓血,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见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中医病证鉴别:本病需与泄泻鉴别,二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方 剂: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芩 12g 黄连 9g 芍药 15g 甘草 9g当归 12g 木香 10g 槟榔 15g 大黄 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8:参考答案:主 诉:右胁胀痛 3 天,

27、加重 1 天。现病史:患者 3 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见: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右胁胀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患者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患者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候。 )中医病证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

28、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证侯诊断:肝胆湿热证。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方 剂: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龙胆草 10g 黄芩 10g 栀子 10g车前子包煎 15g 生地 25g 当归 20g柴胡 10g 甘草 10g 泽泻 15g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9:参考答案:主诉:发热 1 周,目黄、身黄 3 天。现病史:患者 1 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 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 天前出现目

29、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为主症,诊断为黄疸。患者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

30、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病证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证侯诊断:阳黄(热重于湿证)中医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 剂:茵陈蒿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茵陈 30g 山栀 15g 生大黄 9g(后下)茯苓 15g 黄连 3g 陈皮 12g 郁金 12g滑石 15g(包煎) 猪苓 9g服法:三

31、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10:参考答案:主 诉:头晕反复发作 8 年,加重 1 天。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8 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8 年。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患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

32、目胀痛,颜面潮红;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抑郁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及加重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 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天麻 12g 石决明 30g(打碎先煎) 牛膝 12g钩藤 12g(后下) 杜仲 12g 桑寄生 12g黄芩 12g 山栀

33、12g 菊花 12g 白芍 12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11:参考答案:主 诉:颜面及下肢浮肿 1 周。现病史: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 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现症见: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颜面及下肢浮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患者左上臂疮疖后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尿黄赤,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辨证为湿毒侵淫证。其病

34、因病机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因肌肤疮疖未能及时清除,湿毒内归脾肺,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肺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颜面,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故小便不利;中焦水湿内蕴,胃失和降,故见恶心;脾气受困,清阳不升,故见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邪夹湿毒所致。 )中医病症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35、。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候诊断:湿毒侵淫证。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 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金银花 12g 赤小豆 30g 野菊花 15g蒲公英 15g 麻黄 9g 杏仁 12g 桑白皮 12g连翘 15g 紫花地丁 15g 生草 6g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12:参考答案:主 诉:小便短涩,疼痛 1 小时。现病史:患者于 1 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个人史: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既

36、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小便短涩疼痛,尿中砂石为主症,诊断为淋证。患者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舌红而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嗜烟酒、肥甘之品,酿成湿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腰腹绞痛;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血尿色红赤;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中医病症鉴别: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

37、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石淋。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 剂:石苇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车前子 15g(包) 金钱草 30g 海金砂 15g(包)鸡内金 15g 石苇 30g 冬葵子 15g 翟麦 15g滑石 15g 白芍 30g 甘草 5g 小蓟 20g 藕节 15g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题 13:参考答案:主 诉:便血色红 1 天。现病史: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

38、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便血色红为主症,诊断为血证便血。患者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肠道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湿为阴邪,性黏滞,易阻气机,气机不利故大便不畅;湿热困于肠胃,运化失调故见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肠道湿热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候诊断:肠道湿热证。中医治法:清化湿热(或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方 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地榆 12g

39、茜草 12g 槐角 12g(炒)栀子 9g 黄芩 9g 黄连 9g 茯苓 6g防风 6g 枳壳 6g(麸炒) 当归 6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14:参考答案:主 诉:多饮、多食、多尿伴乏力 2 个月。现病史:患者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家族史:消渴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40、,辨证为胃热炽盛证。其病因病机为: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故见多食易饥、口渴;肺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则治节失职,水不化津,肾关不固,故而尿多;胃火炽盛,中土不健,消谷而不化,水谷精微既乏源泉又失输布,机体失于充养,故日渐消瘦;津伤肠燥,故而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

41、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盛证。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 剂: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生石膏 15g(先煎) 知母 9g黄连 9g 栀子 9g 玄参 9g生地黄 9g 麦冬 6g 川牛膝 5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15:参考答案:主 诉:肢体软弱无力 3 天。现病史: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

42、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患者因温热毒邪,侵袭肺卫,肺失宣肃,故发热;邪热虽已减退,但因肺津胃液耗伤,津液不能敷布以濡养筋脉肌肤;津不上承,则呛咳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为邪热伤津耗液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而痿症系外感温邪或湿热之邪,内伤饮食,久病劳欲,致津液、气血、津髓亏耗,筋脉失于濡养,症见肢体

43、痿弱不用,肌肉萎缩,以双下肢为多见。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候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方 剂: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北沙参 12g 西洋参 6g(另煎兑服)麦冬 12g 生甘草 10g 阿胶 10g(烊化冲服)胡麻仁 12g 生石膏 15g(先煎)霜桑叶 12g 苦杏仁 12g 炙枇杷叶 12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16:参考答案:主 诉:小腹胀痛拒按 1 天。现病史: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因正值经行第一天,现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既往史、个人史、过敏

44、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 (患者肝气郁结、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为肝经所布,肝气不达,胸胁、乳房气机不畅,故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舌质紫暗,脉弦为气滞血瘀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肠痈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多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等

45、典型症状。而痛经发生于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 剂: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当归 12g 川芎 9g 赤芍 10g 桃仁 10g 红花 10g枳壳 12g 延胡索 12g 五灵脂 12g(包煎)乌药 12g 香附 12g 丹皮 12g 甘草 10g生蒲黄 10g(包煎) 益母草 10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题 17:参考答案:主 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 1 年余。现病史:患者诉近 1 年来无诱因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 4

46、6 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等。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 46 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患者女,48 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 46 日,经量较前减少,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肾阴虚证。其病因病机为: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则发病。 (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

47、血亏少,阴不守阳,虚阳上扰,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经不规则,周期不定,经量减少;腰为肾之府,肾虚精亏,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精血不足,阴户失养,则阴道干涩;肌肤失养,则皮肤燥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虚之征。 )中医病证鉴别: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如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本病需与月经先后不定期鉴别。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是指育龄妇女的单纯的月经紊乱,少有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潮热、浮肿、情志不宁等绝经前后诸证的症

48、状,二者不难鉴别。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诊断:肾阴虚证中医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方 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熟地 20g 山药 20g 枸杞 15g 山萸肉 10g地骨皮 15g 茯苓 15g 炙甘草 6g女贞子 15g 旱莲草 10g 龟板 15g水煎服,每日 1 剂,每次 150ml,每日 2 次。题 18;参考答案:主 诉:发热咳嗽 2 天,加重 1 天。现病史:患者发热恶风,咳嗽频频 2 天,症状加重 1 天,现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

49、、家族史:无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以发热、咳嗽喘促、气急鼻扇、痰壅为主要症状,诊断为肺炎喘嗽。患儿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辨证为痰热闭肺证。其病因病机为:痰热俱甚,郁闭于肺。 (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肺气闭塞严重可致气滞血瘀,见口唇紫绀;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为痰热闭肺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支气管哮喘以咳嗽、喘鸣、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而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中医证候诊断:痰热闭肺证。中医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 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 3g 杏仁 3g 前胡 3g 生石膏 4.5g(先煎)黄芩 3g 鱼腥草 3g 甘草 2g 桑白皮 3g葶苈子 3g(包煎) 苏子 3g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