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郎才尽”之我见摘要: 学术界对江淹“才尽”的看法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多为江淹何时“才尽”及他“才尽”的原因。本文认为,对“江郎才尽”的讨论必须先从“才”的内涵着手。这需要从南朝人对“才”的普遍认识和与“江郎才尽”这则轶事相关人对“才”的看法中得出:“才”包括纯文学和应用文。那么人们所说的江淹“才尽”实际是指他的创作有一个高峰期之后代表才华的作品就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江淹“以文入仕”的思想和当时残酷的政局使他在居高位后就疏于写作了,二是从江淹的作品分析他的文风与当时流行的文风大不相同,作品不为人们欣赏,因此会有“才尽”的说法。关键字:江淹 才尽 文笔之辨 政局 文风“关于江
2、淹“才尽”的直接的书面记载有:(1)钟嵘诗品中的两篇,一则是“梁左光禄沈约”下谓:“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附之。约于时,谢眺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 永明相王,即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五年为司徒,故称。另一则为“齐光禄江淹”下谓:“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模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眺。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亲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 其他材料还有:(2) 梁书江淹传卷五十九本传中记载:“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 (3) 南史江淹传卷五十九本传中记载:“淹
3、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 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 自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 下与 诗品所记同。可以这样说,在关于江淹的文献记载中都有“才尽”的说法,但我们也不能排除文献中有虚构的成分。 南史是李太师,李延年父子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即公元 659 年编成的,梁书是姚菜姚思廉父子于贞观九年即公元 635 年编成的, 诗品是钟嵘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即公元 513 年编成的。钟嵘与江淹的生活年代最为贴近,两人还有交往, 梁书本传曰:
4、“(永明四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 ” 又当时尚书令王俭领国子监祭酒,钟嵘则为国子生。 梁书卷四十九钟嵘传云:“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 ,卫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 ” 而江淹一向都是被王俭领赏识的,嵘在国子学于淹,当执弟子礼,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种嵘的记载最有可能接近事实。而梁书中就没有“索笔”记载,但比它稍晚的南史在“索笔”的基础上还敷演出“索锦”的梦,甚至加上了“云为宣城太守罢归”这句话,说明它承认了梦是江淹自己说的。但与江淹同时代的钟嵘都没有下这个定义,而一百多年的唐人这样说,不免让人怀疑到南史关于这段叙述的真实性。在学术界有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梦只有当
5、事人知道,除非当事人把梦转叙出来。江淹与钟嵘有一定的交往,所以“索笔之梦”可能是江淹告诉钟嵘或钟嵘听别人说的,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索笔”的梦只是作为江淹才尽的一种舆论形式,钟嵘本人就持这种观点,在齐光禄江淹注云:“文通梦郭景纯取笔而诗下,世谓才尽,似也;以梦故,非也。人才固有尽时,精力疲,志意怠,而梦徵也。” 所以无论梦本身是否真实存在,它只是反映了一个事实:当时或后世的人认为江淹的“才”后来不如以前,甚至到了穷尽的地步。那么江淹是否真的存在“才尽”的事实呢?如果存在,又主要是针对什么样的“才”而言的呢?因为江淹的作品有诗赋和应用文,人们对他“才”的重视更倾向于哪方面?对此,我们要
6、先展开一些探讨。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当时人如何认识“才” ,二是与这则轶事相关的人怎么看。在南朝,人们认为的 “才”除了纯文学还是包括应用文的。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年代,对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早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就将文体分为四科“奏宜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而到了南朝文体的辨析更加细致,最典型的为刘勰的文心雕龙 ,此书成书于南齐末,它专论文体的文章达二十篇,论及当时的文体三十三类,即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
7、,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它论文体又分“文” “笔”,“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而在总序中云:“ 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 可以这样说颜延之明确提出“文”与“笔”之外还有“言”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颜氏之分言笔,概与文笔不同,故云:笔之为体,言为文也。此文谓有文采,经典质实,故云非笔,传记广博,故云非言 ,颜延之所论述着为笔,他认为笔也应该有文采,所谓言之文也,至于“言”应当质实,如经典之类,” 可以这样说,南朝细密的文体辨析中并没有排除那些应用文,例如,许多书、诏等多是用骈文写成的,辞采华美,同样也可以彰显作者的“才” 。丘迟的与陈
8、伯之书就是一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优美的骈文,但它首先是一篇招降书,所以说应用文也可作为“才”的表现。那么对与“江郎才尽”这则轶事相关的人来说,他们认可的“才”是偏重于诗赋文等纯文学的创作的,有时甚至把这些作为评价“才”的首要标准,但并没否认应用文也可以彰显才华。先说钟嵘,体现钟嵘文学思想的是他的诗品 , 诗品原名诗评 。 梁书.钟嵘传云:“嵘尝品古今五言诗,论其优劣,名为诗评 ”, 此书约成于天监十二年后,它品评了自汉到南朝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每卷有序言一篇,反映了钟嵘对所录诗人的看法,从他“评诗论才”这点就可以看出钟嵘重视的时诗文的创作,但他在论诗的时候也
9、提到“才” 。例如范晔,钟嵘将其诗列为下品,曰:“蔚宗诗,乃不称其才,亦为鲜举矣。 ”宋书本传说: “(晔)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 所著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此书汇集了大量的政论辞赋,另外还有文作彭城王义康与徐湛之书宣示同党 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等,但范晔又明确的说过“常耻作文士” , (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 ) ,故诗非其所长。钟嵘不太认可范晔的五言诗但又承认了他有“才” ,在这里钟嵘就点明了“诗”与“才”的关系,即, “诗”是“才”表现的一部分。又如萧子良文学集团是永明年间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他们就没有否认应用文也可以显示才华。 南齐书本传云:“子良移居鸡笼山邸,
10、集文士抄五经 、 百家 ,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 又说:“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诗劝诫。 ” 说明在南朝, “文” 、 “笔”都可以作为文采的表现,只要在一方面成就突出,就能被看作有“才” ,例如任昉, 本传说:“(昉)雅善著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世王公表奏,莫不请焉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 ” 任昉的很多文章都属于应用文,他在这方面成就突出,连词宗沈约都很推崇,这就说明当时文人认可的“才”包括应用文。但又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钟嵘在提到江淹“才尽”时说:“而后为诗,不复成语” ,“文通梦郭景纯取笔而诗下” ,说明钟嵘认为江淹的“才”侧重于他的纯文学创作,而且在他的诗品序中也
11、表明了当时之士对诗文的重视“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致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这里就说明在文士心中,虽然纯文学和应用文都能显示才华,但在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诗赋文一类更有成就,前文提到的任昉就曾刻意追求过在“诗”方面的成就, 南史本传说:“昉即以文采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昉闻甚亦为病。晚节转好著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自尔都下士子慕之,转为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 ” 这就说明,当时的文人认为,诗赋文才应该是“才”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才是他们应该欣赏并为之追求的。但是从文人参与政治,即作为一个幕僚
12、来说,他的才华的重要体现便是应用文,沈约推崇任昉的创作恐怕也基于此。以江淹的创作来说, 粱书本传云:“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 ,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 。 如果萧道成召江淹是因为他能写出恨赋 别赋的作品,那么江淹以后的创作活动就可以推翻这种说法:“(元徽五年)军中表记,皆为草具,逮东霸城府,犹掌笔翰” ,“(齐高帝建元元年)始置,仍为记事参事。及让齐王九锡备物及渚女表,皆淹为之” ,“受禅之后,又为与骠骑豫章王记室参军,镇东武令,参掌召册” , “(建元二年)参掌召册,并典国史” , 这些都说明:萧道成认可江淹的“才”正是这些表、诏、诰等应用文。可以这样说,到永明中后期江淹的纯文学和
13、应用文的创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和前期的相比,否则,只要他在任一方面成就突出的话,在当时的文坛中是不会被视为“才尽”的。下面就从他的创作实践来说明他“才尽”的事实。他的创作有一个高峰期,之前或之后的文章都是很少的,包括他的章、表、诏、诰等。从大明八年江淹入始安王府,便有了创作,如侍始安王石头诗 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后转到建平王幕下,作品渐渐多起来,真正达到高峰是元徽三年江淹被黜为吴兴令的前后四年,光诗赋文从 冠 军 建 平王 登 庐 山 香 炉 峯 诗 秋 至 怀 归 诗 赤 亭 渚 诗 迁 阳 亭 诗 刘 仆 射 东 山 集 诗 古意 报 袁 功 曹 诗 寄 丘 三 公 诗 冬 尽 难
14、离 和 丘 长 史 诗 采 石 上 菖 蒲 诗 等 等 。 而 且还 有 其 代 表 作 恨 赋 别 赋 效 阮 公 诗 十 五 首 都 是 在 这 时 候 完 成 的 , 作 品 数 量 之多 , 质 量 之 高 , 为 刘 宋 后 期 所 仅 见 , 给 人 造 成 一 种 有 “才 ”的 感 觉 。 江 淹 自 序 曰 :“为 建 安 吴 兴 令 山 中 无 事 , 与 道 书 为 偶 , 乃 悠 然 独 往 , 或 日 夕 忘 归 , 故 放 浪 之 际 ,颇 著 文 章 自 娱 。 ” 这 期 间 , 江 淹 经 历 了 被 刘 景 素 猜 忌 , 被 贬 等 事 , 诗 赋 中 多
15、 表 达 的是 怨 恨 或 愁 思 , 他 的 作 品 在 这 时 多 托 物 言 志 , 或 隐 喻 讽 谏 , 诏 表 章 诰 之 类 则 相 对 较 少 。但 到 了 在 元 徽 五 年 , 江 淹 被 萧 道 成 召 为 尚 书 驾 部 郎 , 骠 骑 竟 陵 公 参 军 事 , 后 由 于 孔 稚硅 对 掌 辞 笔 , “是 时 军 书 表 记 皆 为 草 具 。 逮 东 霸 城 府 , 犹 掌 笔 翰 。 ” 此 后 , 江 淹 的创 作 几 乎 都 是 应 用 文 , 而 这 种 作 品 也 比 较 集 中 与 元 徽 五 年 到 建 元 四 年 , 因 为 这 时 候 萧道 成
16、 平 定 沈 攸 之 叛 乱 , 及 为 谋 篡 帝 位 做 准 备 时 的 许 多 文 章 都 出 自 江 淹 之 手 , 在 这 里 有件 事 值 得 注 意 , 江 淹 自 序 中 说 : “故 自 少 即 长 , 未 尝 著 书 , 惟 即 十 卷 , 谓 如 此 足矣 。 ”案 梁 书 南 史 本 传 并 称 “自 撰 为 前 后 集 ”, 隋 书 经 籍 志 载 “ 江 淹 集 九 卷 , 梁 二 十 卷 , 江 淹 后 集 十 卷 ”, 宋 代 公 私 书 目 但 著 录 十 卷 , 今 所 见 四 部 丛刊 影 印 翻 宋 本 , 所 收 诗 文 凡 有 确 切 年 代 可 考
17、 的 多 为 永 明 元 年 所 作 , 则 宋 代 流 行 江 集 当时 所 谓 前 集 , 其 后 集 已 亡 佚 不 存 , 自 序 应 为 前 集 之 序 。 虽 然 我 们 不 知 道 江 淹 后 集作 品 的 内 容 , 但 从 其 自 序 可 知 , 江 淹 本 人 认 为 前 集 是 他 才 华 的 表 现 , “谓 如 此 足矣 ”。 永 明 中 后 期 , 他 应 该 写 有 文 章 , 但 不 被 当 时 人 所 欣 赏 所 接 受 , 而 且 江 淹 认 为“人 生 当 适 性 为 乐 ”, 所 以 永 明 中 被 时 人 所 称 道 的 作 品 逐 渐 减 少 , 当
18、 然 这 只 能 说 明“才 减 ”, 但 到 了 钟 嵘 诗 品 “梁 左 光 禄 沈 约 ”中 提 到 的 “谢 眺 未 遒 , 江 淹 才 尽 ”的永 明 六 年 的 前 后 三 四 年 , 江 淹 几 乎 就 没 有 作 品 传 世 了 。 作 品 写 的 不 如 以 前 好 , 可 以 说“才 减 ”, 但 如 果 一 个 人 既 不 能 写 出 和 自 己 以 前 相 媲 美 的 文 章 又 不 能 写 出 当 时 人 所 乐 于接 受 的 作 品 , 而 且 在 数 量 上 又 非 常 少 , 这 与 他 前 期 的 文 学 创 作 有 很 大 的 对 比 性 , 就 难免 会
19、被 时 人 认 为 “才 尽 ”。 可 以 这 样 说 , 江 淹 大 多 数 作 品 完 成 于 宋 末 , 入 齐 已 逐 渐 才 尽 ,到 永 明 中 便 有 了 “江 郎 才 尽 ”的 说 法 。从 上 述 分 析 中 便 可 以 看 出 , 江 淹 “才 尽 ”这 个 事 实 是 存 在 的 , 是 指 江 淹 的 纯 文 学和 应 用 文 的 创 作 质 量 下 降 , 在 数 量 上 急 剧 减 少 甚 至 于 消 失 。 那 么 江 淹 的 创 作 为 什 么 会 又这 样 悬 殊 的 变 化 呢 , 下 面 就 要 分 析 这 种 变 化 的 原 因 。第 一 方 面 , 从
20、 江 淹 对 文 学 的 态 度 分 析 。 其 态 度 可 从 他 的 自 序 略 见 一 斑 :“淹 尝 云 : 人 生 当 适 性 为 乐 , 安 能 精 意 苦 力 , 求 身 后 之 名 哉 ! ”这 就 反 映 了 他“以 才 入 、 及 时 享 乐 的 思 想 。 在 这 里 还 需 要 先 说 明 一 下 刘 宋 以 来 的 社 会 风 气 , 南 史文 学 传 序 曰 : “自 中 原 沸 腾 , 五 马 南 渡 , 缀 文 之 士 , 无 乏 于 时 , 降 即 梁 朝 , 其 流 弥盛 , 盖 由 时 儒 雅 , 笃 好 文 章 , 故 才 秀 之 士 焕 乎 俱 集 。
21、 ”文 学 整 体 的 发 展 , 在 封 建 社会 , 以 文 学 的 自 身 发 展 为 基 点 , 思 想 意 识 领 域 的 热 点 常 常 随 着 统 治 阶 级 的 爱 好 而 发 展 ,在 南 朝 尤 为 明 显 , 因 为 高 门 华 胄 , 既 有 经 济 上 的 特 权 , 又 有 世 代 相 传 的 文 化 积 累 , 更为 重 要 的 是 , 组 织 了 以 他 们 为 中 心 的 文 学 集 团 来 网 罗 人 才 , 梁 书 江 淹 传 论 说 :“观 夫 二 汉 求 贤 率 先 经 术 , 近 世 取 人 , 多 由 文 史 ”, 南 史 传 : “照 于 是 奏
22、 诗 ,义 庆 奇 之 , 赐 帛 二 十 四 , 寻 擢 为 国 侍 郎 , 甚 见 知 赏 。 ” 说 明 当 时 , 文 采 是 寒 士 能 进入 仕 途 的 最 便 捷 方 式 。 四 朝 的 开 国 君 主 除 梁 武 帝 之 外 , 其 他 都 来 自 下 层 , 出 身 行 伍 ,他 们 和 他 们 的 子 弟 对 文 人 怀 有 鄙 视 和 企 羡 的 双 重 心 态 , 但 是 这 种 鄙 视 在 多 种 情 况 下 还是 对 被 鄙 视 的 一 种 逆 反 , 在 主 要 方 面 仍 是 对 文 学 的 爱 好 , 对 文 学 的 爱 好 导 致 了 帝 王 和文 士 的
23、争 胜 , 这 种 情 况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例 如“(沈)约尝侍燕,值豫州献粟,径半寸。递奇之,问曰:粟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出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 ”(梁书沈约传 ) 沈约是梁武帝的老朋友,深知其为人, “此公护前”云云也说得过于刻薄,使梁武帝大失面子,所以不念旧情要加之以罪,还有刘峻露才扬己,自绝上进之路等,上面所举的事例都意在说明文学创作在南朝当权者心目中所占的分量,而这种分量往往会导致君主附庸风雅,在文学上有强烈的虚荣心而与文士“争才” ,而这种帝王与之争才的现象往往会以文士的退让告终。如宋书临川武烈王道规传云:
24、“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 , 人君之尊,本来可以视寒士为无物,而鲍照竟有这样的不安全感,这也是一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心理。明代张溥在鲍参军集题辞说:“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文帝惊才,又自眨下就之集中文章,实无鄙言累句,不知当时何以相加?江文通遭逢梁武帝,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史臣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 当时宋文帝恃才,鲍照写作诗文自有顾忌,与后来江淹遭到以文帝自诩的梁武帝,蒙讥才尽。这说明当时文士以才入仕,如果是与爱好文学又虚荣心很强君主有直接的接触,文采最好不要太张扬。江淹历经宋、齐、梁三代残酷的皇位相易、骨肉
25、相残,作为王族的幕僚,每次他都凭借卓越的政治眼光站到正确的位置,官运亨通,当然这只能说明他的政治韬略,但这些又都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多为应诏而作的应用文,稍有不慎便会又灾祸,江淹作为王室幕僚多年,不会不知道这些“潜规则” 。他以远离文学来远离政治,这就体现了他的卓见,比起此后王融因拥萧子良不成而被诛杀,任昉因表草太直白而被萧鸾所恶位不过列校相比,他的“才尽”其实是一种避祸自保的明智的行为,加之他不想求“身后之名”的观点,也不会殚精竭虑的去进行文学创作了,所以,在他的纯文学和应用文中被认为能彰显才华的作品在数量上急剧减少。第二方面,从他作品的特点及当时的流行文风的关系来分析。
26、他的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杂体诗序文中:“夫楚谣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譬犹蓝朱成,杂错之变无穷。宫角为音,靡曼之态不极。故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不期然欤?然五言之兴,谅非敻古。但关西邺下,既已罕同。河外江南,颇为异法。故玄黄经纬之辨,金碧浮沉之殊。仆以为亦各具美兼善而已。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云尔。 ”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点:汉魏晋的五言诗,词藻、声韵变化无穷,无定法可论,而其所以动人者,在于情之善、物之美,词藻声韵与之相合,方能称其优秀,而就江淹的创作实践来说,他最为有名的为拟古诗和抒情小赋。江淹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代,但创作生
27、活的旺盛时期却是在宋齐之际,江淹的文多数是骈文,而且主要是应用文字,其中较有文学意味的大抵是散文或近于散文。骈文气息较浓的比较好的作品首推诣建平王上书 ,这在他的章表中是最富有真情实感的一篇。他的赋的代表作是恨赋 别赋 ,写作年代大约为被建平王猜忌之后之作, ,例如恨赋中感染力最强的是写李陵、昭君、冯衍、嵇康的那几段:“至 如 李 君 降 北 , 名 辱 身 冤 。 拔 剑 击 柱 , 吊 影 惭 魂 。 情 往 上 郡 , 心 留 雁 门 。 裂 帛 系书 , 誓 还 汉 恩 。 朝 露 溘 至 , 握 手 何 言 ?若 夫 明 妃 去 时 , 仰 天 太 息 。 紫 台 稍 远 , 关 山
28、 无 极 。 摇 风 忽 起 , 白 日 西 匿 。 陇 雁 少 飞 ,代 云 寡 色 。 望 君 王 兮 何 期 ? 终 芜 绝 兮 异 域 。至 乃 敬 通 见 抵 , 罢 归 田 里 。 闭 关 却 扫 , 塞 门 不 仕 。 左 对 儒 人 , 顾 弄 稚 子 。 脱 略 公 卿 ,跌 宕 文 史 。 志 没 地 , 长 怀 无 已 。及 夫 中 散 下 狱 , 神 气 激 扬 。 浊 醪 夕 引 , 素 琴 晨 张 。 秋 日 萧 萦 , 浮 云 无 光 。 郁 青霞 之 奇 意 , 入 修 夜 之 不 晹 。 四种人物的情况不同,但在江淹看来都是备受打击、有志难伸的人物,对他们的描
29、写自然也寄托着作者自身的怨愤。从这些创作可以看出,他的骈文中更多的是永嘉文风的繁复、细密、精雕细琢。至于他的诗歌,大抵也是写仕途不得意,尤其是被贬为建安吴兴时期那些描写心情愁苦的篇章。江淹最突出的成就当属效阮公诗十五首 , 杂体诗三十首 , 效阮公诗十五首的写作原因很明显,江淹在自序中曾说:“淹知祸之将发,又赋诗十五首,略明性命之理,因以为讽。 ” 可以看出这十五首诗歌是有感而发的。他的杂体诗三十首选取了从汉代的古离别到同代汤惠休公三十家诗体,每家仿一首,元陈绎曾诗谱评为:“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 ,拟古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才力加工力,但拟古诗本身就很难出新,再加上他的诗歌中,写离愁别绪、怀
30、才不遇,以及想归隐求仙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江淹作品的特点:好用古字,不避危险仄,不善创新,题材狭小,多是感慨怀才不遇之类的愁思。而当时流行的新变文风则与江淹作品的永嘉文风大有不同。永明年间影响最大的是萧子良文学集团,其中的代表便是沈约。 梁左光禄沈约说:“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於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沈约能“称独步”是有原因的。沈约在奖掖同辈和后进很被人尊重,王融、谢朓被杀,他不计个人安危,写了怀旧诗以寄哀思,任昉被调回京,沈约主动派人送去衣服迎候,他对何逊、吴均、陆倕等人给了很高的评价,刘孝绰幼有诗名,沈约以执父的身份和任昉、范
31、云“命驾先造” ,刘勰的文心雕龙撰著完成,沈约读后大加赞赏推崇,沈约平易服善不以声望年辈骄人的作风,再加上他身居高位,自然会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在内的“竟陵八友”顺应诗歌本身发展的“新体诗”的倡导及他们的实践创作可以说是当时流行的文风,沈约是“声律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四声” “八病”说,他的另一个主张是关于情文质之间的关系,即“三易”之说, “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 ”这些都是永明诗人对元嘉诗风的突破,说明当时文学语言的风格由精雕细刻向着平易清丽发展,在创作实践上,是以“竟陵八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推动的。而江淹并没有很好的融入这场新变
32、文风之中,他的作品精雕细琢,在遣词造句上与新体诗提倡的平易自然、讲究声律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在众多文士之中,同咏之作最能看出优劣,例如在与君王宴会或文学集会难免有同题赋诗,如谢朓、王融、虞炎等有同咏坐上所见一物 ,王融、沈约、虞炎、范云饯谢文学离夜等。江淹位于“士林”之列,在与人们的宴游中居然没有作品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明一定的问题。永明六年前后他有作品,应该是亡佚的后集,这些文章应该多是纯文学的创作,是拟古诗还是新体诗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当时人及后人对江淹文学评论都侧重于前集来看,后集应该没有出彩的地方。可以这样说,也许在数量上江淹的前后各十集数量相当,但在被认为“才”的创作上,后集几乎没有可
33、彰显“才”的地方,与前期对比悬殊,所以当时会有“才尽”的说法而且被后人认可,而成为“江郎才尽”的典故。注释: 钟嵘诗品,中国书店,1988 年 9 月,第九页,第八 页,第十一页,第十三页,第二页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第二百五十一页,第六百九十四页,第六百九十四页,第六百九十四页,第二百五十三页,第二百四十九页,第二百五十八页,第二百四十三页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 年 6 月,第四百五十一页,第一千四百五十五页,第一千七百六十二页,第三百六十页 ,第九 页 刘勰文心雕龙,杨照明校注拾 遗,中华书局,1962 年 9 月,第二百七十八页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吴方点
34、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二百一十 页,第二百一十页 沈 约 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10 月,第一千八百一十九页,第一千四百八十页 萧 子 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 年 1 月,第六百九十八页,第七百零一页 江淹江文通集汇注,胡之 骥注,中华书局,1984 年 4 月,第三百八十一页,第三百七十九页,第三百八十一页,第三百八十一页,第一百三十六页,第八页,第三百七十九页 鲍 照 鲍参军集,钱振伦注,中古文学出版社,1958 年 2 月,第七 页 颜之推 颜氏家训,檀作文 译注,中华书局,2007 年 12 月,第一百五十一页参考文献:著作:1钟嵘诗品,中国
35、书店,1988 年 9 月2姚思廉梁书,中 华书局,1975 年 5 月3李延寿南史,中 华书局,1975 年 6 月4刘勰文心雕龙, 杨照明校注拾遗,中华书局, 1962 年 9 月5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吴方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6萧子显南齐书,中 华书局,1974 年 1 月7沈约宋书,中 华书局,1974 年 10 月8萧子显南齐书,中 华书局,1974 年 1 月9鲍照鲍参军集, 钱振伦注,中古文学出版社, 1958 年 2 月10 江淹江文通集汇注,胡之骥注,中华书局, 1984 年 4 月11颜之推颜氏家训,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 2007 年 12 月12曹
36、胜高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12 月13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11 月14曹道衡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江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15刘跃进,范子烨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月1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4 月期刊:1崔军红边缘化的江淹论“江淹才尽”及其文学史意义, 郑州大学,2000 年2顾农江郎才尽之梦解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0 年 01 期 3丁福林江淹诗文系年考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 年 3 期, 4丁福林江淹著述又考, 扬州师范学报社科版,1992 年 1 期, 5母美春江淹诗文系年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三期6 陈涛江郎才尽说新解, 贵州社会科学2004 年 01 期7梁怀超江淹才尽与永明新变文学思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9 期8梁惠江郎才尽辨析,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0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