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五柳先生传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辄(zh) 吝情(ln) 短褐(h) 箪( dn)瓢屡(l)空 晏(yn) 黔(qin) 汲汲(j) 俦(chu) 衔觞(shng) 欤(y)多音字:传(zhun) 好(ho)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
2、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2) 、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 200 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 ,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文。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3、了解五柳
3、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难点: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3、课时安排:2 课时4、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填空。陶渊明(365427) ,名 ,字 , 著名的诗人、 。2、给下列字注音。嗜( ) 辄( ) 吝( ) 褐( )箪( ) 汲( ) 俦( ) 觞( )二、研习课文(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
4、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二)字、词、句过关1、解释加点的词。(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 、亦不详其姓字( )(3) 、因以为号焉。 ( ) ( ) ( )(4) 、 好读书( )(5) 、不求甚解( ) ( 6) 、每有会意( ) ( 7
5、) 、性嗜酒( )(8) 、亲旧知其如此( ) (9) 、或置酒招之( )( 10) 、造饮辄尽( ) ( )(11) 、期在必醉( ) (12) 、曾不吝情去留( ) ( ) (13) 、晏如也( )(14) 、环堵萧然( ) ( )(15) 、颇示己志( )(16) 、既醉而退( )(17) 、不蔽风日( )(18) 、短褐穿结( ) (19) 、不戚戚于贫贱( )(20) 、常著文章自娱( )(21) 、箪瓢屡空( ) ( ) ( )(22) 、不汲汲于富贵( )(23) 、 衔觞赋诗( ) ( ) ( )(24)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 2、一多义词(1) 、因以为号( )以
6、此自终( )(2) 、亲旧知其如此(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翻译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三) 、合作探究1、五柳先生得名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 最能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的文字是什么?3、 五柳先生的志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第一课时参考答案1、基础练习(略)2、研习
7、课文(二)字、词、句过关1、解释加点的词。(1) 、 处所 (2) 、 详细知道 (3) 、 就 ; 把 ; 作为 (4) 、 喜好 (5) 、很 ( 6) 、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 7) 、喜爱 (8) 、亲戚朋友 (9) 、有时 ( 10) 、 到 ; 就 (11) 、 期望 (12) 、 竟不 ; 舍不得 ( 13) 、 安然自若的样子 (14) 、 形容居室简陋 ;空寂 ( 15) 、 很 (16) 、已经 (17) 、 遮挡 (18) 、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9) 、 忧愁的样子 (20) 、写 ( 21)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饮水工具 ; 经常是空的 (22) 、 心情急切的
8、样子 ( 23) 、 咬 ; 酒杯 ; 写 (24) 这 ;同类 2、 、一多义词(1) 、把 ;凭借 (2) 、 代词,他 ; 语气词,大概 3、翻译句字。(1) 、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2) 、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3) 、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 (4) 、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 (5) 、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 (6) 、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7) 、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
9、的一生。 (8) 、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 (9) 、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 (三) 、合作探究1、先生不知何许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来源:学优高考网2、娴静少言,不慕荣利。3、一、读书, 二、饮酒,三、著文章 随堂抽测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性嗜酒而家贫( )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 ( ) 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衔觞赋诗( ) 无怀氏之民欤( )解释词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衔觞赋诗 衔觞: 亦不
10、详其姓字。 详 : 亲旧知其如此。 旧: 或置酒而招之。或:_ 置:_颇示己志。 颇:_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填空。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黔娄之妻有言:“ , 。 ”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
11、欤?葛天氏之民欤?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第一课时随堂抽测参考答案略 处,地方 忧愁的样子 心情急切的样子 朋友,伴侣 口触酒杯,指饮酒 详细地知道 旧交,旧友。 备办,置办 很冷清B (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B 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6见译文第二课时1、复习练习从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2、研习
12、课文1、文章从吃、住、穿三个方面叙述五柳先生的贫困生活,其中写住得简陋的句子是 ;写衣着的句子是 ;写吃的句子是 。2、五柳先生对贫困生活的态度是 。3、从文章的描述看,五柳先生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4、由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5、第一段中表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以古贤自居的文字是 ,表现他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的文字是 。 6、第二段文字是作者的评论,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一段作者赞扬了五柳先生 的高尚品质,其中与第一段“不慕荣利”呼应的文字是 。 7、赞语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8、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三、探究质疑1、这样一位
13、五柳先生你喜欢吗?为什么?2、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第二课时参考答案1、复习练习(1)短褐穿结 译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并不能遮挡风和太阳。(3)箪瓢屡空 译句:常常贫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4)宅边有五柳树 译句:(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2、研习课文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晏如也3、虽处于贫困中却悠闲自适 、安贫乐道 4、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6、议论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14、;不汲汲于富贵 7、以上古帝王之民自比,体现出自己也像他们一样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渴望恬静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8、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探究质疑1、略2、 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附:随堂抽测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
15、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zhn,稠粥)粥不充,日昃(z,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孤儿B往往馇粥不充 馇粥:稠粥C遂大通六经之旨 旨:美味D常自诵曰 诵:背诵2比较“之”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之南都人学舍 遂大通六经之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B句和句不同,句和句不同。C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D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3对“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4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5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来源:学优高考网随堂抽测参考答案1B 2C 3、C 4略 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