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核舟记教案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罔(wng):文中指“无,没有”的意思。 箬篷 (ru png):用箬叶编的船篷。髯(rn):两腮上的长须;也泛指胡须。 褶(zh):衣服折叠而形成的印痕。轩敞(xun chng):赠送。 虞( y)山: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内西北处。椎髻(zhu j):将头发结成锥形的髻,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二)知识积累作者魏学洢(约 1596-约 1625) ,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
2、,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2、理清文章结构。3、了解说明顺序,按要求复述课文。4、学习人物神态描写的方法。三、课时安排2 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 1995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二)前提
3、诊测1、 核舟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散文作家 (姓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轩敞( ) 罔不( ) 箬篷( ) 虞( ) 黍( ) 篆( ) 糁( ) 椎髻(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罔不因势象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佛印绝类弥勒()4、翻译下列句子。苏、黄共阅一手卷。(三)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目标 1、2。(四)围绕目标学习1、完成目标 1(1)看注释,理解题意,了解作者。明确体裁(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范读,注意文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正音: 箬篷 (ru png) 多髯(rn) 衣褶(zh) 轩敞(xun chng) 虞(y)山 椎髻(zhu j) 有
4、(yu)奇 两膝(x)节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模仿朗读课文,直到能熟读课文为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相结合) 。来源:学优高考网(4)疏通课文词句的意思。方法:看原文,对照“注解”及有关资料理解文意,给弄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讨论疑难词句。先由小组讨论,再到全班讨论,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子,或查找资料弄懂文意,结合完成练习二。指名口译(23 人,每人口译 23 小句)师生评价纠正。2、完成目标 2默读、跳读课文,根据大意写出各部分的起止段。明确:第一部分(1 自然段):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精湛技艺。第二部分(
5、25 自然段):具体介绍船体和人物的情状。第三部分(6 自然段):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提问: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属于哪一种?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 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 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五)快速复习,准备检测(六)课堂检测题目另附。完卷后老师出示答案,同学互评互改。(七)指导小结(八)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2、理解注释中的词句,翻译全文。教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前提诊测。1 明朝
6、 魏学洢2 xun chng wng ru png y sh zhun sn zhu j3、顺着、就着 零数 像4、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第二课时(一)前提诊测来源:gkstk.Com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为宫室()尝贻余核舟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翻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同桌学生互改,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目标 3、4。(三)围绕目标学习1、导读第一部分指名朗读,思考回答:文中哪一个词突出雕刻技艺的特点?来源:学优高考网明确:奇巧文中哪一句点明雕刻技艺之精湛,雕刻人手艺指卓越,应证“奇巧”二字。明确: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导读第二部分(1
7、)速读课文 25 段。这一部分介绍船体,在文中画出表示核舟空间位置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空间位置的词语(船的中部 船头 船尾 船背) ,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2)跳读课文 25 段,小组讨论后回答: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这样有什么好处?教师小结: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船的总体印象。(3)提问:反复朗读窗上的对联。思考回答: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明确:这十六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第一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舟外赤壁景色。(4)提问:细读第三段,把描写苏、黄及佛印神态的句子画起来。齐读有关句子回答: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佛印
8、的“矫首昂视”的神态,两者对比有什么含义?小结: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气质和风度。3、导读第三部分默读,完成下面问题。(1)练习三、4(2)提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文中哪一句 ?明确:嘻,技亦灵怪矣哉!(3)齐读该部分。4、浏览课文。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复述“核舟上的景物” 。学生举手复述,师生共同评价。(四)快速复习(五)课堂检测题目另附。(六)小结(七)作业1、收集整理古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诗句。2、选取一个角度,仔细观察,描写家中任意两个亲人的神态。教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一)1、做,这里指雕刻赠通“又”2、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满两腮胡子的人是苏东坡。学案教
9、案第一课时随堂抽测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0 分)A、尝贻(y)余核舟一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C、为箬(ru)篷 D、神情与苏、黄不属(sh)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0 分)(1)核舟记( )(2)为宫室( )(3)清风徐来( ) (4)其两膝相比者( )(5)左手倚一衡木( ) (6)钩画了了( )3、翻译(20 分)(1)盖大苏泛赤壁云来源:gkstk.Com(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学案教案第一课时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D2、 (1)用桃核雕刻的船 (2)做,这里指的是雕刻 (3)缓缓地(4)挨着 (5)通“横” (6)清清楚楚3、 (1)刻的应当是
10、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 (2)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学案教案第二课时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这段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手执卷末,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足,鲁直现 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文中写了三个人,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30 分)答: 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的一组方位词是( ) (30 分)A、右左右左 B、左右左右 C、左右右左 D、右左左右3、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因为这一细节最足以表现人物的 ,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40 分)学案教案第二课时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 “峨冠多髯”是苏轼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的人可推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鲁直) 。2、C闲适生活,旷达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