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1232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 j 怫 f 然 免冠 un 徒跣 xin 逆 n 色挠 no 以头抢地 qin 庸yn 夫 休祲 jn 缟 o 素 傀 u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 33 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记事上起前 453,下迄前 209 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 战

2、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 230 年灭韩,公元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 ,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二、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三、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3、,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二、 整体感知(一) 教师范读。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二) 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三) 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唐雎( )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色挠( )韩傀(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

4、) 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 ( )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 ) 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 )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 ) 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 ( ) (2)否,非若是也 ( ) (3)长跪而谢之曰 ( )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 请广于君( ) 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5、用“”划分节奏。(1)安 陵 君 因 使 唐 雎 使 于 秦。(2) 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岂 直 五 百 里 哉?三、 探究质疑认真再次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四:小结五:布置作业:六:课堂检测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 寡人谕矣(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大王加

6、惠,以大易小 古义: 今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 今义: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 今义: 第一课时答案:二、 (三)1、j f xin qing jn o no u2、辱没、辜负 交换 扩充 撞 降示 穿丧衣 屈服 道歉 明白,懂得 3、 (1) 、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 、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3)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4)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4、说通“悦” ,高兴错:通“措” ,安置 仓 :通“苍” ,青色5、(1) 虽然: 即

7、使这样 (2) 是:代词,这样(3) 谢:道歉 6、轻:形容词作动词 看轻 广: 形容词作动词 扩充7、 (1)安 陵 君 因 使 唐 雎 使 于 秦。(2)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岂 直 五 百 里 哉?六:课堂检测答案:1、虽千里/不敢易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或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交换 通“措” ,置 扩充 这,这样 道歉 明白3、给予 增加 即使这样,然而 转折连词 即使 转折连词,虽然 撞 夺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用 1-2 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

8、果是怎样的?二、简要归纳各段段意,理清文章线索。第 1 段: 第 2 段: 第 3 段: 第 4 段: 三、精读课文,思考。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1、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四、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五、小结六:课堂检测1、 翻译: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2、唐睢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

9、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B、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环境的描写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C、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故事情节。D、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反衬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和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第二课时答案:一、1、故事中的人物有秦始王,安陵君,唐睢。主要人物是唐睢。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故事的结果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睢没有辜负出使之命。二、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2、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

10、威胁之意,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3 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抗争,捍卫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4、秦王被唐雎折服。三、1、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 “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2、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3、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四、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

11、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六:课堂检测答案1、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4、B第三课时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集体和个别背诵检查。二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来源:学优高考网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12、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5、通过上面情节,你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请每个同学以“表现了” (或“写出了” 、 “反映了” )说一句分析人物性格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三、品味句子,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四、拓展思考

13、。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来源:学优高考网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五、作业六、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 1-3 题。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1、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 遂得免害(于是) D 杀之不义(指代母亲)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三课时答案:二、1、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2、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3、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4、-秦王佛然

15、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5、“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出唐雎正气凛然、略三、(1) 要是我打他的主意,你们国家早就给我灭了。来源:gkstk.Com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四、 1、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2、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六 参考答案:1 、 D 2 、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