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3、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2、认识菲利普夫妇十足的拜金主义思想。教学过程;一、 承前导入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二、 局部探究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神态描写: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母亲
2、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小结:生动的神态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2、品析人物的性格菲利普、克拉丽丝: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若瑟夫:纯真、诚实、善良、慷慨点评: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 正直、有良心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3、问题探究:心理活动:当他知道
3、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就是叔叔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于勒 10 个铜子的小费。点拨:这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A: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B: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C: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4、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
4、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三、品味小说的情节美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点拨: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点拨: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点拨: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四、问题探究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点拨: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
5、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作者设置于勒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与有无,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还通过菲利普夫妇最终抛弃于勒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五、拓展提升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练习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六、作业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 300 字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