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掌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领会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气慨,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一下。毛泽东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独领风骚的大诗人,他笔下的秋是可爱的,壮美的,表现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描写秋景的词作采桑子重阳 。 二、背景介绍 1、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 北方一般是不过重阳节的,我们来看一下书下注释,了解一下重阳节。找同学读注释6。 2、重阳节的诗句 1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请
2、同学背一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亲) 2 李清照醉花阴 重阳 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诗人刘长卿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火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4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自乐) 3、背景材料: 1929 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所以“ 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 6 月下旬,红四军第
3、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11 月 26 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29 年 10 月 11 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三、讲读课文 (一)熟悉内容诵读法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 (二)分析上片 1、找同学读上片 2、 “人生易老”是什
4、么意思?人生短暂。 3、毛这么写是不是在惋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呢?不是。这从哪能看出来?天难老。 4、 “天”是什么?是苍天吗?苍天怎么会老呢?天是指自然,或者是自然规律。天难老是指自然规律不会改变。自然是四季常新的,可见作者的情感积极向上不消沉。 5、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是有限的,自然是无尽的。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比。 6、 “岁岁重阳”的 “岁岁”是什么意思?“岁岁重阳”与“人生易老天难老”有什么关系?“ 岁岁”修饰“ 重阳”进一步说明了“天难老”的这一自然规律,是对上句的引申。 7、由每年都有重阳节联想到今年的重阳,那么“岁岁重阳” 和“今又重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既是递进,又有重
5、叠和反复。 8、看下一句。 “黄花”就是菊花,作者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呢,战地的黄花就真的跟别的地方的黄花不一样吗?我们可以在书下注释中寻找答案。 “攻克了上杭” (注释6)因为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格外美丽、黄花美丽,连它的芳香也远胜于常了。同学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送你一件很普通的礼物,你会觉得它跟其它礼物不一样。那么在不普通、不寻常的地方 战地,普通的黄自然也使人感到不一样。它有什么不同啊?这里的黄花是经过炮火洗礼的野菊花,是在寒秋里骄傲地开放的不屈的花。想一想,词中黄花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象征着什么?是不是象征着胜利花呢?对。它象征着胜利的成果, “分外香”表达
6、了作者革命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9、小结:在上片中作者用唯物辩证法提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的真理,表现出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 、拓展: 军中写重阳: 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 (九日闲居 ) 3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己酉岁九月九日陶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
7、日忆山东兄弟 ) 5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 ) 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九日龙山饮 )李白 7“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 ) 8“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杜甫 9“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10“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苏轼 南乡子 ) “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 ) 面对革命作者不仅是乐观的,而且是热情歌颂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歌颂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片。 (三)分析下片 1、学生齐读下片。 2、下片运用了什么手法?想想看,第一句写的是什么?秋风。二、三句写的是
8、什么?春光。这是什么手法?对比。 3、同学们都知道,春光是阳光明媚的,春风是和煦的。那么秋风呢?秋风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劲,强劲有力。 4、那么秋风有什么样的作用?摧枯拉朽,驱除陈腐。在实际中什么东西有这样的力量打败旧势力,建立新中国?是革命。这又用了什么手法?象征。 5、这就不难明白作者在下片一直歌颂着的是革命战争。那么这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和上片一样,就既是递进又有重叠和反复。作者说秋天景色比春天美,美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寥廓江天万里霜” 6、江天,看一下书下注释;万里霜,书下也有。这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壮美的秋景图。这壮美的秋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秋风。秋风强劲有力,才会开辟出这样壮美的秋景。 7、那秋风象征着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开辟出来的应该是什么?就是说“廖廓江天万里霜”预示了什么,或者象征了什么?革命事业的大好前途。 8、小结:在下片中作者通过秋风和春光的对比,歌颂了革命战争,只有坚持革命战争,才能创造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革命大好前途。 四、总结: 这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非常丰富。全篇用精僻的语言,通过对重阳节战地景色的描绘,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革命事业的感情。我们应该学习伟人广阔的胸怀和奋斗的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鼓舞自己前进。 板书: 人生易老:有限 对比 天难老:无尽 黄花:胜利的成果 分外香:喜悦 秋风:革命 万里霜: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