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课前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笨拙( ) 魂牵梦萦( ) 满觉垅( )卤( )料 袅袅( ) 撮( )一撮 ( ) 2、【补充】字音及词义:魂牵梦萦 ying:形容思念情切。袅 niao 袅: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才高八斗:比喻才智很高。沉浸 jin: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笨笨拙 zhuo 拙:很笨,不聪明,不灵巧。诗兴:做诗的兴致。缤纷:繁多而凌乱。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琦君(1917),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
2、,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1949 年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大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曾出版小说集和儿童文学集多种,还著有文学评介集词人之舟。琦君以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已在台湾结集出版的有烟愁等近 20 种散文集。1994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选集琦君散文,代表作大多在内。本篇课文选自长沟流月去无声(云南人民出版社)。2、相关知识:谈琦君和她的散文(台湾散文发展的)第二代作家,在大陆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业已受过高等教育,到台湾以后才真正登上文坛;其散文文风基本上承接“五四”现代散文的流风余绪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主面与
3、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一些名篇,如看戏、一对金手镯,即使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笔者赞同这个意见。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用儿童圣洁的心灵,把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课中导学】1、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感情指导:主要读好 2 个地方,“摇花乐”和课文最后一句。二、快速浏览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题目是“故乡的桂
4、花雨”,请同学们快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的句子。2、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圈点勾画及批注。(利用互动论坛,让学生以发帖的形式完成)1、以第一段做示范,如: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2、展示学生的批注,全班交流各自探寻的美点及批注师总结:四、体悟“思乡情”1、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这句怎样理解?2、假设作者在外地打电话给母亲,她在电话里说:1)这里的水好甜,母亲会说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会说3)国外的生活真好,母亲会说【美文赏读】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
5、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
6、没有什么意思。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垄,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 12 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
7、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到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那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子,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