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规程目的:5. 程序:5.1. 定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5.1.1.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5.1.2. 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在杂质的吸收峰处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5.2. 原理: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
2、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 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1 A=lgT =ECL式中:A 为吸收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如溶液的浓度(C)为 1%(g/ml) ,光
3、路长度(L)为 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 E 表示。若溶液的浓度( C)为摩尔浓度(mol/L ) , 光路长度为 1cm 时,则相应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 来表示。5.3. 仪器: 5.3.1.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5.3.2. 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5.3.3. 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二种,棱镜多用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 200400nm
4、 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 600nm 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光栅系将反射或透射光经衍射而达到色散作用,故常称为衍射光栅,光栅光谱是按波长作线性排列,故为匀排光谱,双光束仪器多用光栅为色散元件。5.3.4. 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二种。紫外分光光度计依据其结构和测量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光束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二类。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有些仍为手工操作,即固定在某一波长,分别测量比较空白、样品或参比的透光率或吸收度,操作比较费时,用于绘制吸收光谱图时很不方便,但适用于单波长的含量测定。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藉扇形镜交替切换光路,使光分成样品(S)和参比( R)两光
5、束,并先后到达检测器,检测器信号经调制分离成两光路对应信号,信号的比值直接用记录仪记录,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操作简单,测量快速,自动化程度高,但作含量测定时,为求准确起见,仍宜用固定波长测量方式。5.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定:5.4.1. 波长准确度:5.4.1.1. 波长准确度的允差范围:双光束光栅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允许误差为0.5nm。单光束棱镜型 350nm 处0.7nm,500nm 处2.0nm,700nm 处4.8nm。5.4.1.2. 波长准确度检定方法:5.4.1.2.1. 用低压汞灯检定,关闭光源,将汞灯(用笔式汞灯最方便)直接对准进光狭缝,如为双光束仪器,用单光束能
6、量测定方式,采用波长扫描方式,扫描速度“慢” (如 15nm/min) ,响应“快” ,最小狭缝宽度(如 0.1nm)量程 0100%,在 200800nm 范围内单方向重复扫描 3 次,由仪器识别记录各峰值(若仪器无“峰检测”功能,必要时可对指定波长进行“单峰”扫描) 。单光束仪器以 751G 型为例,可将选择开关放在0. 1 位置,透光率读数放在100(或选择开关放在1,透光率放在 10) ,关小狭缝,打开光闸门,缓缓转动波长盘,寻找汞灯 546.07nm 峰出现的位置,若与波长读数不符,应调节仪器左侧准直镜的波长调整螺丝。如波长向短波长方向移动,应顺时针方向旋转波长调整螺丝,如向长波长方
7、向移动,则应反时针方向旋转波长调整螺丝,调整好后,再按汞灯的下列谱线测试,记录每条谱线与仪器波长读数的误差。用于检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汞灯谱线波长:237.83、253.65、275.28、296.73、302.15、313.16、334.15、365.02、365.48、366.33 、404.66 (紫色) 、435.83(蓝色) 、546.07(绿色) 、 576.96(黄色) 、579.07nm。5.4.1.2.2. 用仪器固有的氘灯检定:本法主要用于日常工作中波长准确度的核对,取单光束能量测定方式,测量条件同上述低压汞灯的方法,对 486.02 及656.10nm 二单峰进行单方向
8、重复扫描 3 次。5.4.1.2.3. 用氧化钬玻璃检定:将氧化钬玻璃放入样品光路,参比光路为空气,按测定吸收光谱图方法测定。校正自动记录仪器时,应考虑记录仪的时间常数,测定样品与校正时取同一扫描速度。氧化钬玻璃在279.4、287.5、333.7、360.9、418.7、460.0、484.5、536.2、637.5nm 波长处有尖锐的吸收峰,可供波长检定用。氧化钬玻璃因制造的原因,每片氧化钬的吸收峰波长有差异,应使用经计量部门校验过的。5.4.1.2.4. 用高氯酸钬溶液检定:本法可供没有单光束测定功能的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检定用。高氯酸钬溶液的配制方法:取 10%高氯酸为溶剂,
9、加入氧化钬(HO 2O3) ,配成 4%溶液即得。高氯酸钬溶液较强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278.10、287.18、333.44、345.47、361.31、416.28、451.30、485.29、536.64、640.52nm。 如果是双光束扫描仪器,但不是数据贮存型的,记录的波长可能因记录笔滞后而非真实波长,为了准确测定,建议采用定点检定而不用扫描方式。5.4.2. 吸收度准确度:精密称取在 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置 1000ml 量瓶中,用硫酸液(0.005mol/L )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用配对的 1cm 石英池,以硫酸液(0.005mol/L)为空
10、白,在235、257、313、350nm 分别测定吸收度,然后换算成 E ,测得值应符合下 表中规定的允差范围(1%) 。国际药典规定的允差亦为1%。分光光度法允差范围波长(nm) 吸收度强度吸 收 系 数 ( E ) 允差范围235257313350最小最大最小最大124.5144.048.62106.6123.3125.7142.6145.448.1349.11105.5107.7分辨率、杂散光、基线平直度、稳定度、绝缘电阻等项检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6829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 执行,并符合有关项下的规定。日常常规测定主要是对以上两项时常检查。5.5.
11、 样品测定操作方法:5.5.1. 吸收系数测定(性状项下):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吸收度,并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范围。5.5.2. 鉴别及检查: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供试品溶液在有关波长处的最大及最小吸收,有的并须测定其各最大吸收峰值,或最大吸收与最小吸收的比值,均应符合规定。5.5.3. 含量测定:5.5.3.1. 对照比较法: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以内,用同一溶剂,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5.5.3.2.
12、吸收系数法:按各该品种项下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及该波长1nm 处测定其吸收度,按各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给出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采用吸收系数法,应对仪器进行校正后测定,如测定新品种的吸收系数,需按“吸收系数测定法”的规定进行。5.5.3.3. 计算分光光度法:采用该法的品种,应严格按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用本法时应注意:有一些吸收度是在供试品或其成分吸收曲线的上升或下降陡坡部测定,影响精度的因素较多,故应仔细操作,尽量使测定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条件一致;若该品种不用对照品,则应在测定前对仪器作仔细的校正和检定。5.6. 注意事项:5.6.1. 试验中所用的量瓶、移液管均应经检定校正、洗净后
13、使用。5.6.2. 使用的石英吸收池必须洁净。用于盛装样品、参比及空白溶液的吸收池,当装入同一溶剂时,在规定波长处测定吸收池的透光率,如透光率相差在 0.3%以下者可配对使用,否则必须加以校正。5.6.3. 取吸收池时,手指拿毛玻璃面的两侧。装盛样品溶液,以池体积的4/5 为度,测定挥发性溶液时应加盖,透光面要用擦镜纸由上而下擦拭干净,检视应无残留溶剂,为防止溶剂挥发后溶质残留在池子的透光面,可先用醮有空白溶剂的擦镜纸擦拭,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拭净。吸收池放入样品室时应注意每次放入方向相同。使用后用溶剂及水冲洗干净,晾干防尘保存。吸收池如污染不易洗净时,可用硫酸,发烟硝酸(3:1V/V)混合液稍加
14、浸泡后,洗净备用。如用铬酸钾清洁液清洗时,吸收池不宜在清洁液中长时间浸泡,否则清洁液中的铬酸钾结晶会损坏吸收池的光学表面,并应充分用水冲洗,以防铬酸钾吸附于吸收池表面。5.6.4. 测定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测定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可用 1cm 石英吸收池盛溶剂,以空气为空白,测定其吸收度,应符合下表规定。以空气为空白测定溶剂在不同波长处的吸收度的规定波长范围(nm) 220240 241250 251300 300 以上吸收度 0.4 0.2 0.1 0.05每次测定时应采用同一厂牌批号,混合均匀的一批溶剂。5.6.5. 称量应按药典规定要求。配制测定溶液时,稀释转移次数应尽可
15、能少;转移稀释时,所取容积一般应不少于 5ml。含量测定供试品应取 2 份,如为对照品比较法,对照品一般也应称取 2 份。吸收系数检查也应称取供试品 2份,平行操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0.5%以内。作鉴别或检查可取样品 1 份。5.6.6. 供试品测试液的浓度,除各该品种项下已有注明外,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以在 0.30.7 之间为宜,吸收度在此范围误差较小,并应结合所用仪器吸收度线性范围,配制合适的读数浓度。5.6.7. 选用仪器的狭缝宽度应小于供试品的吸收带的半宽度,否则测得的吸收度会偏低,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供试品的吸收度不再增加为准,对于中国药典紫外测定的大部分品种,
16、可以使用 2nm 缝宽,但对某些品种如青霉素钾及钠的吸收度检查则用 1nm 缝宽或更窄,否则其 264nm 的吸收度会偏低。5.6.8.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在规定的吸收峰2nm 处,再测几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位置是否正确,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度最大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1nm 以内,否则应考虑试样的同一性、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结果计算:5.7.1. 对照品比较法:可根据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与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以正比法算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再计算含量。A 样 :A 对 =C 样 :C 对C 样 =A 样 /A 对 C 对式中:A
17、为吸收度值;C 为测试液浓度(以 mg/ml 计) 。5.7.2. 吸收系数法:中国药典规定的吸收系数,系指 E ,即在指定波 长时,光路长度为 1cm,试样浓度换算为 1%(g/ml )时的吸收度值,故应先求出被测样品的 E 值比较,可计算出供试样品的含量。 AE (样品) = CL式中:A 为供试品溶液测得的吸收度值;C 为供试品溶液的百分浓度,即 100ml 中所含溶质的克数;L 为吸收池的光路长度(cm) ;E (样品) 供试品的含量%= E(标准) 100%式中:E (样品) 为根据前式计算出的供试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E (标准) 为药典或标准中规定的百分吸收系数。 5.8. 吸收系
18、数测定法:本法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吸收系数测定。5.8.1. 测定方法:取精制样品,精密称取一定量,使样品溶液配成吸收度读数在 0.60.8 之间,置 1cm 吸收池中,在规定波长处按 5.6.8.项的规定测出读数,然后再用同批溶剂将其稀释 1 倍,使吸收度在 0.30.4 之间,再按上述方法测定。样品应同时测定 2 份,同一台仪器测定的 2 份间相对误差应不超过0.5%,否则应重测。测定时先按仪器正常灵敏度测试,然后再减小狭缝测定,直到减小狭缝吸收度值不增加为止,取吸收度不改变的数据。再用 4 台不同型号的仪器复测。吸收系数可根据比耳朗伯定律求算,以下例说明:已知某化合物的分子量为 287,用乙
19、醇配成浓度为 0.0030%的溶液,在波长297nm 处,用 1cm 石英池,测得吸收度为 0.6139,求 E 值及克分子吸收系 数 值。0.6139E 297nm=A/CL=-=205 0.0030510.6139 297nm=A/CL=-=58731000 0.00305-100 -512875.8.2. 测定注意事项:5.8.2.1. 样品应为精制品,水分应另取样测定,扣除干燥失重。5.8.2.2. 所用的容量仪器及分析天平应经过检定,如果有误差应加上校正值。5.8.2.3. 测定所用的溶剂,其吸收度应符合规定,吸收池应于临用时配对。5.8.2.4. 称取样品时,其称量准确度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要求。5.8.2.5. 所用的分光光度计应经过严格检定,特别是波长准确度和吸收度精度要进行校正。要注明测定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