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第17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8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19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20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模块 古代诗阅读,第17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7讲 真题体验,诗歌形象的鉴赏是古代诗歌阅读板块中一个重要的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诗歌形象的把握对诗歌鉴赏很重要,因为诗歌的鉴赏往往是从感知诗歌形象开始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如2010年全国卷
2、I、山东卷、江西卷、天津卷、福建卷, 2009年全国卷I,2008年海南宁夏卷等直接要求考生从诗歌中找出相关形象。由此可见,关注诗歌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
3、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本题要结合诗的内容和注解完成所给题目。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适中。应根据前三联分析素蝶的活动及其环境,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与蜂为伴,在草丛中盘旋;为避鸟雀,隐藏于薇叶之下;映日翻飞,顺风起舞;在花丛,第17讲 真题体验,中、密叶间时出时没,穿进穿出。伴随着绿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等不断转换的背景,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一一展示了出来。第(2
4、)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答应力求简明。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子;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
5、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作者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处处关情。,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第(1)题要求对诗中三处写到的“月”进行简要赏析。要对“月”这一形象(意象)进行赏析,角度很多。一般是先写出形象的特点,再看这一形象的作用。第一处是一轮明月悬于“空江”之上,一个“来”字写出了“月”像是来与诗人为伴;第二处“月”,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弄清辉”,这就和下一句的“水上人歌月下归”相应和,一个天上,
6、一个水上,人在弄清辉的月下唱着歌归家,而自己则是暂住岳阳城下,是一个眼望苍茫江路的过客,感情上可以认为有旅中思归之意。回答第(2)题时应该先思考是怎样表现的,即诗歌鉴赏中常涉及的景与情的关系,在这里诗人是把情感寄寓在“景”中来表达的。所以在答题时要先分析写了哪些“景”,但是这里的“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景物,因为诗歌鉴赏中提到的景,不仅包括自然景物,也包括社会生活的事实。再看这些“景”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 (3)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
7、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1)本题重在考查考生赏析概括画面的能力。做题时,要先正确分好层次,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进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答案,切忌不要简单翻译原诗句。“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句,是说社祭过后,社坛上的香火之烟渐渐变淡,大群争食祭肉的乌鸦,果腹后亦纷纷离去。此时轮到社祭的人们自己来饮酒作乐。 “多稼”一词原指广种,后世常指丰收。据此总结出社祭之日,丰收之时,村民举杯,欢庆丰收。“霹雳弦声斗高下山如画”句,是说欢乐的村民抱着良琴弹唱,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于是琴声、歌声、笑语喧哗声响成一片。(2)本题综合考查学
8、生对诗歌的鉴赏,,第17讲 真题体验,能力层级为E级。古诗中的时令季节往往透过具有时令特征的动植物及人们特有的节日祭祀来表达,平时考生应注意积累掌握。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字。(3)本题重点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一定难度。重点在于把握诗句意义上的转折,应当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二者的不同。“日夕佳”出自高中语文课本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考生容易答出,可陶诗旨在抒写隐居之乐,本曲明言“致有”“西山爽气”,又“不羡日夕佳”,则可知二者旨趣有着明显不同。本曲透露出了积极的用世精神和安于古风淳厚的僻地而与民同乐的志趣。,第17讲 真题
9、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雅、清幽的石湖图卷。可以想象
10、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阴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漂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第17讲 真题体验,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石湖。他
11、视富贵如浮云,唯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藕花多处别开门”,将门户专开向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这三、四两句,写景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写景类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分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第(2)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肯定或否定这种说法,但要自圆其说,并且紧扣诗歌的基本思想情感。,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
12、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第(1)题考查评价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需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蕴含的深层情感。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为作者所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桐更
13、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捉这两个形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意。第(2)题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需深入理解并,第17讲 真题体验,把握好作品中的相关信息组织答案。前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种鉴赏,如同意这种观点,应答出“若即若离”体现的是侧面描写,即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如不同意就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言之成理。,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14、(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歌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诗歌由作者远眺笼罩在江边蒹葭上的苍茫暮色写起,带出作者漂泊路上的羁旅之情。日暮归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者身在异乡的路上,眼前暮色苍茫,心里的思乡之情也苍茫。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作者忽略了身边的其他景物,看到了消融未尽的残雪,掉队的归雁,以及从江潮中升起的新月,这些景象不但无法慰藉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反而加重了作者的羁旅之绪,让他觉得水远天也远,前路茫茫无尽头,也让他感到船随着树梢的远逝而渐行渐远,赶路的无奈和空虚顿然涌上心头。最后作者发出
15、一番出自,第17讲 真题体验,心中的感慨:离家已经多少个夜晚了,就连那美妙的船歌也听得厌烦了。就是这一句诗把诗人心中无尽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抒发了出来。第(1)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什么“厌听棹歌声”?其实答案的关键就在前面的那一句“离家今几宿”里,离家总是和羁旅、思乡联系在一起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问题,答案就有了。第(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写景的诗句,首先要分析诗句的画面内容,然后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即景生情、情景相生等)的手法,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把它点出来。,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16、 真题体验,【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诗题中“新晴”两字,因为“新晴”,作者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
17、、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这种题型就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品味这些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意象内容和表达效果。根据题干回答,可以分两步进行。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首联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颔联和颈联继续写如画的自然风光。前面三联只是静物写生,缺乏活力。因而作者在尾联中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人物活动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同时再次回扣诗题中“新晴”两字
18、。,第17讲 真题体验,第17讲 真题体验,【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第17讲 真题体验,【解析】 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有一定难度。应结合全诗,准确把握诗句中体现作者“访”的动作的词语。在全诗中,仅首句“踏”字与题中“访”字相呼应,其他三句中的动词均与“访”无直接关系。第(2)题,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解读第三、四句的句意,之后从外在形象、内在情怀两个方面赏析诗中“隐者”的形象。作答时,概括要简明,有条理。“山翁”
19、,即山简,晋末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的习氏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王维汉江临泛诗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即用此典。郭祥正,第17讲 真题体验,春日独酌(其二)有“且致百斛酒,醉倒落花畔”句,足见其豪放不羁、率真自然的性情。此处以“山翁”来写隐者独酌,既表现了隐者的避世生活,也隐现出作者的隐逸情怀。第(3)题诗中塑造了独酌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寄寓的隐逸之志最相近。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均与隐逸情怀无关。,第17讲 考点精
20、讲,第17讲 考点精讲,1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第17讲 考点精讲,(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
21、自身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性格,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第17讲 考点精讲,(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
22、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现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第17讲 考点精讲,(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
23、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诗人自身形象。(9)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个爱民惜才的诗人自身形象。,第17讲 考点精讲,3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
24、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第17讲 考点精讲,二、难点区分:意象和意境1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5、第17讲 考点精讲,2意境。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3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第17讲 技法点拨,一、鉴赏景的形象(画面)1设问方
26、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思路点拨: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第17讲 技法点拨,3答题模式:诗歌描写了_(景物、图景的特点)_(景物、图景)。通过对_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_(思想感情)。,4示例:请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 句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解题思路: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
27、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诗中的景),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景象特点)。 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细小、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很好地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风景图。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画面,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美好的情感。,第17讲 技法点拨,二、鉴赏物的形象1设问方式:这
28、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意象?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2思路点拨:写的是什么物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哪些?指出物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第17讲 技法点拨,4示例:简析下面这首诗中杏花的形象。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解题思路: 这首诗塑造了杏花的形象。 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一陂春水。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花影妖娆、吹作雪、绝胜、碾成尘。,第17讲 技法点拨,物中体现的诗人的感情是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依据步骤,
29、形成的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第17讲 技法点拨,三、鉴赏人的形象(1)设问方式: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思路点拨: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第17讲 技法点拨,(3)答题模式:诗中塑造
30、了_形象(什么形象)。_(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_(概括形象的意义)之情。 (4)示例:分析诗中塑造的诗人的形象。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题思路: 这首诗写的是边关将士。 表现出边关将士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情怀。 抒写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之情和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第17讲 技法点拨,四、学会“泡”开诗歌“泡”开诗歌就是
31、把诗歌“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具体方法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如2010年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第17讲 技法点拨,“泡”开此诗:1局部细察。即逐字逐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登高望四海,天地何
32、漫漫。”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喻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抒写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作了铺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字面上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着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第17讲 技法点拨,“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两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穷通。李
33、白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第17讲 技法点拨,“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
34、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第17讲 技法点拨,2. 整体把握。把具体的理解连缀成散文或故事。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攀登上高山峰顶远望四海,天地之间是多么广阔无边。 霜蒙盖各种景物一派秋色,风飘在苍茫大地分外凄寒。 荣华富贵被东流江水涤荡,所有的事情都付之于波澜。 白色的太阳掩映在余晖里,漂浮的云朵没有一定因缘。 高大梧桐上燕雀营造巢窠,矮小丛棘里却栖息着鹓鸾。 我看还是暂且回归而去吧,仗剑高歌闯荡的路太艰难。,第17讲 技法点拨,第18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18讲 编读互动,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一些诗歌大家,其创
35、作的语言风格,我们耳熟能详,如王维的轻灵、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李贺的凄苦、陆游的悲壮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评诗句中某个词语的艺术效果,即炼字;二是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理解;三是对语言风格的品位。,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作者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漂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第18讲 真题体验
36、,【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它要求鉴赏词语妙用,即赏析“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赏析字词的妙用,宜从字词所描摹的景物特征及其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同时思考其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蓑”本为名词,此处用为量词,用以修饰“新绿”,能引发人的联想、想象,形象生动地体现“新绿”如“蓑”的形态。“映”则细腻生动地描摹出河之两岸“白红蓼”与“新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既明艳灿烂又清新怡人的美丽景象。“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第18讲 真题体验,(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题目的命题角度较大,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应该知人论世,
37、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受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内心小环境的影响。本词上片所写的是东归江行途中所见美景,下片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以酒为伴,随遇而安,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四海为家,多么乐观旷达。,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示例一: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
38、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示例二: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第18讲 真题体验,【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此题难度稍大,把握住“隔”字能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
39、,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在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第18讲 真题体验,(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此题难度不大,弄明白什么是虚写,什么是实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1)D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如行船受阻,却戏谑为波神留“我
40、”看斜阳的景观;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不以受阻为意;如既已受阻,不如且欣赏眼下风光,听水波演奏的美妙乐曲等。,第18讲 真题体验,【解析】 解答此题,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针对试题作答。第(1)题的D项对文本理解不正确,本诗七、八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本题中颇有干扰性的是B项,“鳞鳞细浪”有
41、同学会误,第18讲 真题体验,以为是波纹涟漪,而在“波神”所唤而使作者“阻风三峰下”的语境中,“指滚滚波涛”是正确的理解。第(2)题考查诗歌的风格流派和文学常识。宋词的风格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是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本诗所写阔大意境、所用浪漫想象、所见豁达胸襟,可知其为豪放派作品。第(3)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与分析,要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作答。,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此词语言清新而活泼,比喻新奇而美丽。具体体现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想象送走的美丽春
42、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第18讲 真题体验,【解析】 (1)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知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下片“才始送春归”,第18讲 真题体验,二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
43、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惆怅之情。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2)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鉴赏。,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此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第18讲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
44、。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考虑。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第18讲 真题体验,第18讲 真题体验,【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
45、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第18讲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所选取的阅读材料是金代诗歌,命题技巧相当出色,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围绕着该诗的诗眼,从关键字句、行文思路两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第18讲 考点精讲,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一、品味词语1精炼传神的词。 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们通常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
46、、精炼、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第18讲 考点精讲,(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华子岗)“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第18讲 考点精讲,(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
47、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对象。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第18讲 考点精讲,(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
48、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2妙用叠音的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
49、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第18讲 考点精讲,3用颜色来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