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 26.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2、 教学方式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2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 其实,在祖国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像宫殿庙宇、楼阁园林,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3、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正所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四座楼阁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二、走近岳阳楼,走近范仲淹,了解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老师对此进行补充、归纳、整理为: (一)解题: 1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
4、有“三昌古楼”之称。原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3 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现建筑为1983年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
5、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2什么叫记? 明确: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写作背景
6、: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4 却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
7、冲击岳阳楼。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 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做太守,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熟知滕子京的思想和性格,担心他因被贬谪内心愤慨而惹出大祸,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作文记之”,这就给
8、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的自勉。 (三)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
9、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四)作者轶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5 大中祥符七年(1014),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
10、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生在徐州,两岁时丧父,幼时刻苦好学,借住长山醴泉寺僧房,勤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每日仅煮一小锅粥,凝结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咸菜或撒盐而食。这就是典故“断齑划粥”的由来。 天圣七年(1029),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冒死直谏,触怒太后,被贬河中府。明道二年(1033),江淮及京东大灾,而皇室仍挥霍无度,范仲淹再次进谏,又第二次被外贬。 景祐三年(1036),因吕夷简结党营私,范仲淹绘
11、成百官图呈仁宗,仁宗不听忠言,又将范仲淹第三次降职贬至饶州(今江西鄱阳)。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犯边,范仲淹受命守边数年,精练士兵,爱抚边民,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三、朗读全文,读出情感。 学情预估:通过书下注释,手中工具书,学生基本上能自主朗读课文。 方法:教师应作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停顿、重音,要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要求。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重点字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 霏霏() 薄暮冥冥(b)(m!ng) 潜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6 岸芷汀兰( ) 皓月( )
12、 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潇湘(xio)(xing)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嗟夫(ji) 山岳潜形(qin)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u)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2)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授之以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提示: (1)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
13、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评:学生与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已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朗朗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使学生在流畅朗读的基础上能读出语气变化,感受作者的感情状态,力争能声情并茂。 3全班齐读,再次品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14、岳阳楼记 7 4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或采用多媒体,使音画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初步了解感知文章大意,为下文译文打下基础。)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情估计:1运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学生能初步译出大部分句子。 2能有比较简单的理解。 方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讨论交流来共同攻克难关。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自查、自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精彩的、应积累的词句圈点出来。 3提出疑问,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并出示四种释疑方式。 (1)求助工具书。 (2)和同学讨论。 (3)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 (4)求助
15、老师。 明确:只要求学生疏通文意,正确理解就行,不要考证来源,更不必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翻译。 (设计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下一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五、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地解读文本。 思考: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与层次。 (二)本文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三)文章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揉合在一起? (四)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 (五)“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古仁人”的情怀是什么?作者要阐述什么观点? 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适当加以点拨,并对学生回答加以提炼。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8 明确: 1. 全文共
16、6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2、3、4的结构关系是总分关系,第3、4两段是并列关系。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2.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于
17、作文以记之。 3. 由开篇的叙事带出写景,又由景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最 后又由情入议,点明了全文主旨,文章环环相扣,层层着势,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 4. 描绘出三幅景象: 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景(衔远山气象万千)。 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 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 5.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由物而悲的心情,“宠辱偕忘”,“因物而喜”的心情。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减轻对文言
18、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充分地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9 第二课时 一、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二、复习第一堂课内容。 1这儿有两副对联:(多媒体展示)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 明确: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2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明确: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第三小节;第四小节。 3岳阳
19、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 明确: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2)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 4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明确:“悲”和“喜”。 5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明确: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6你能解释这话的
20、意思吗? 明确: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0 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7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明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意思是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8 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明确:不,他们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9. 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
21、,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明确:应是“万家忧乐”。 10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四、深入研讨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
22、分析: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此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 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
23、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 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 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 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
24、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1段。 (二)分析第2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2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
25、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先写气势阔大。 “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出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
26、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 大。仔
27、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3 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
28、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 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
29、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
30、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4 3齐背第2段。 (三)分析阅读第3、4段: 1学生齐诵3、4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问题探究: (1)整体分析:这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
31、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春光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
32、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这两段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5 和态度,形成截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
33、,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2)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
34、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分别指名朗读第3、4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朗读第3段,提问
35、: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6 3背诵第3、4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学生试背课文14段。 二、分析第5、6段: 1学生齐诵5段,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整体分析: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
36、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3. 问题探究: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
37、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7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
38、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
39、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
40、文的主旨。 (6)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8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9)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10)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
41、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1)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
42、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喟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19 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做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
43、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三、品味感受,畅谈收获。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句,哪处描写,为什么? 2本诗中哪些内容值得你珍藏?(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情感等方面考虑,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品读语言的习惯。) 3走近范仲淹他的形象从浩瀚的历史长河,鲜活地凸现了出来,你心目中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用一个比喻句,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 (这一环节可以激活思维的火花,迸发智慧的宝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情就会喷薄而出,异彩纷呈。此时,情
44、感的倾泻、个性的张扬、思维的碰撞形成了学生独特的价值判断。) 四、拓展延伸。 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1学生相互讨论。 2答案示例: (1)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南宋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20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屈原用自己
45、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 教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古仁人的“万家忧乐”! 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 儒家学说: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希望同学们以此自勉,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 五、作业。
46、 1将本课文言文知识积累整理在笔记本上。 2背诵全文。 3完成“每课一练”与“迁移阅读”。 附板书设计: 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 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21 抒情 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以己悲 形成对比 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附:本课文言文知识积累(仅供参考) (一)通假字: 1.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二)词类
47、活用: 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三)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空: 浊浪排空(天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22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
48、极(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面山而居(居住) 居十日(停了) 旷: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因;因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其: 其必曰 (代词:他,他们)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6 岳阳楼记 23 其喜洋洋者矣(语气词) 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四)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微小、细小。) 3增其旧制(制 古义:规律。今义:制度。) 4前人之述备矣(备 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5至若春和景明(景 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