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论说文。作者在文章开篇并不急于阐释自己的观点,而是先明确克隆人的定义及与人的区别,然后讨论克隆人的伦理问题。接着,作者以驳论的方式论述,罗列出七条对自己论点不利的反面观点,加以具体分析,再用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加以批驳,然后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克隆人做了根本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克隆人的严重后果。本文的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进的问题。【教学目标】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
2、自身的议论能力。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对现代科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体会正反论证的作用。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来源:学优高考网【教学难点】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理解本文是如何展开驳论的。【教学建议】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第1课时)1预习字词: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克隆、伦理与伦理学、显性、排异、优生、意识形态、理化环境等等。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如:人、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原则上、实际上、克隆人也是人、手段、工具、目的、伦理、负面作
3、用、正面作用。2科幻故事导入:请学生讲一些自己看过的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的故事。教师引导进入本课话题,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克隆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3整体感知: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
4、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尝试概括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清全文思路。第一部分:“人”的定义。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正是文章开始的部分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
5、理的共同前提。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4课文研习。学习文章第一部分:a.理解“伦理”的概念。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教师引导,明确: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
6、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5合作探究。请学生讨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重点讨论,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是什么?教师明确: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三个前提是:a.成功率很低;b.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c.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本
7、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第2课时)1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品味语言。分小组组织学生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全班齐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来源:gkstk.Com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作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作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
8、择。教师引导,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正面论述: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引用数据)。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反面论述: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2品味语言,探究课文第三、四部分。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作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来源:学优高考网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全班朗读本段(小
9、组读、个人读、齐读)。明确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一番反驳以后,在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第一,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第四,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2.合作探究。请学生讨论,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教师引导,明确: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
10、叙事。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把漏洞堵
11、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4交流体会。教师可请学生讨论,本文的特色有哪些?教师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推理论证。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使得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文的另一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12、,可指导学生体味,在相关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表达。(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涉及到的图片:如克隆绵羊图片、想象的克隆人图片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克隆涵义的理解。2出示第二小标题下的重点句。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分析反论证及如何使用这种反论证。(三)教学资料要求1简介克隆绵羊的图片、想象的克隆人的图片等。不仅要给学生想象,更要给学生一个常识,通过图片能更直观地认识克隆的意义。2作者简介。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
13、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3相关资料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应当降温章莉 张静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会担心起来。以下便是一些有关于此的不争事实,它们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
14、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作出正确的预见。第一,在制造“多利”的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提供细胞核的细胞,而是提供细胞质的卵细胞。早在1962年Gurdon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以后的许多实验,甚至包括细胞核的交换,都证明细胞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有人宣称“多利”不是克隆产物,或者说不是与卵子无关的克隆产物。神奇的生物自然进化始终遵循达尔文的遗传变异原则,据此,父母的优缺点是不可能完全传给子女的。在遗传过程中,要经过所谓配子的减数分裂,而供分裂和组合的配子(卵子和精子)即便来自同一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现在的“多利”和日后产生的“多利”将永远不可能是克隆,因为产生它们的基本卵子是绝对不同的、独
15、立的、空前的、不并列的、不可重复的,总而言之是独一无二的。制造“多利”的过程表明,卵细胞质可以与体细胞核组合,这是一大发现,但不是关于克隆的发现。第三,基因的传统观念认为,纯合子孪生拥有共同的基因型,但事实上这类孪生总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即便是血肉相连的连体孪生,他们的指纹也是不同的。孪生之间可以施行组织交换,是因为他们在孕育过程中共用胎盘的结果。但如果他们是同卵,却不共用胎盘(这种情况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那么他们之间便与陌生人一样不能组织交换。第四,我们知道“混沌”是今天的时髦名词,但它其实是现代科学面对细胞、动物、人类和事件无法知晓的矫饰之词。科学可以断定未知是独一无二的,但无法预示它们到底
16、是怎样的,如何这样和为什么会这样。第五,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它是娘胎里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不同的和不可重复的。原子、基因、DNA型、细胞、癌细胞、人脑的沟回、足背静脉的形状等,也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凡此种种的科学结果都向我们昭示,即便人类智慧创造的物质、细胞和生物再接近所谓克隆,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克隆。第六,诺贝尔奖得主Wolfgang Pauli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认为:“同一原子中没有两个量子数完全一致的电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都是如此,更何况“多利”和人类呢?第七,长期以来,现代科学尤其是医学,总是许诺多于出色的表现。它们努力地研究冠状动脉疾病、中风、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各种顽
17、症,却没有得到对这些病的透彻认识,在病因、病理和治愈方面自然也进展不大。基因工程领域也处在同样无结果的尴尬境地,大量的论述还是停留在寻求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和遗传基本原理的阶段。在那些前沿性论文中充满了歉意的措辞,一遇到问题便会有“但是”“然而”“尽管”和“假如”等回避性词句。医学界许多假设的结果都使得事实无法验证,而荒谬无法揭穿。近来,商业力量又大举介入医学领域,试图将尚处在研究阶段的基因工程投入商业运作。伦理学家和癌症研究专家便普遍认为,在我们尚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检测和划分癌症易发病人群是轻率之举。权威人士Robert Gallo Jonas Salk和Henry Heilich在一本关于艾
18、滋病的书中说道:“科研结果已成为商业、政治和科学竞争的佐证。”事实上“多利”就已被用于招徕那些看好未来人体和动物器官的华尔街投资人。第八,美国的基因研究机构计划逐条研究影响人类基因型的510万个基因,试图从中发现致病机理。而我们可以设想,每个人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至少也有300亿个细胞对,因此任一个基因将控制数以万计的细胞和机理。也就是说一个可控制癌症的基因可能还控制体内1000个其他功能,为了防癌而擅改基因,可能引起1000种其他不安。大多数人的病痛是由多基因或多因素遗传导致的,也就是说,并非人的基因决定疾病的发生和祛除,而是所有基因之间复杂的关系起作用。Frazer Roberts曾对研
19、究疾病的基因机理坦言道:“研究单一基因显然是最简单和最可行的,但也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比尔盖茨巨资赞助的此项搜索基因致病机理计划,很可能像是寻找传说中的圣灯一样遥遥无期。本文在罗列了以上种种事实之后,希望能揭示现存基因和克隆科技的不完善,能为由克隆引发的伦理问题思索降温。一系列围绕基因研究伦理学的讨论实在是过热了。 (选自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年第4期)4.相关名词简介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20、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克隆历史:公元前5000年谷物选种是人类开始按照人的意图控制生命的开端也是克隆技术最终目标的最初体现。1952年,克隆蝌蚪。1972年,基因复制。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 1996年,绵羊多利是世界第一例从成羊动物细胞克隆出的哺乳动物;此后,陆续克隆的有:猕猴,2000年1月;猪,2000年3月;牛,2001年;猫,2001年底;鼠,2002年;兔,2003年34月;骡,2003年5月;鹿,2003年;马,2003年;狗,2005年。伦理: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这里的伦理,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指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