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履行义务预习提示:(1)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3)公民应认真履行义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并知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道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知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道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义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从而为自觉履行义务奠定基础.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的道理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图片(多媒体出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漫画中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从而导
2、入新课.教 师: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公民为什么要认真履行义务?学 生: (自学教材第 83-85 页内容,教师加强课堂教学调控)学 生: (小组内合作讨论自学的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教师在点拨第一个问题时应当让学生明确,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义务,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而公民只有充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调动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是不可能的,同样,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也是不现实的,总之,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处理;对于第三个问题可
3、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例如:希望工程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说保证了部分贫困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而作为青少年就要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教 师: 你知道有哪些义务是法律要求做的?有哪些是法律禁止做的? 知识链结:(多媒体显示)宪 法第 52 条 :中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 54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 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第 55 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第 56 条 :中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第 9 条: 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 37
4、 条: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 38 条: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 39 条: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 49 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民法通则第 75 条: 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第 99 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学 生: (略)教 师: (通过知识扩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和民法的有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
5、意识.)活动平台:我现在应承担的义务是-我应当这样承担义务-教 师: (让学生在了解我国有关义务的法律基础上,通过活动进一步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板书设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认真履行义务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应该履行法律义务巩固练习题一辨析题(仅做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有的同学认为:我是未成年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还没有能力尽义务因此,就不必为社会尽义务了二.活动与探索题案例一:初中生孙某的自行车常被偷, 认为是农民工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的想法,就多次结伙拦劫农民工, 共抢人民币上千元.法院依据刑法第 263 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相关规定,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 年.案例二:苏某在浴室洗完澡后,忘记带走自己的手表.当他再去找时,手表已不见.经了解, 手表被朱某拾获.苏某要求朱某归还,朱某却说:“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苏某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朱某拾获手表据为己有的情况属实,依据民法通则第 79 条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 350 元.( 1) 上述两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 ? ( 2) 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 (3)他们分别是什么原因受到法律制裁?(4)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