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27 课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 2分析理解诗中对牛郎织女生活的想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 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 师总结: 不自由、不幸福 (板书) 2、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回答上述问题
2、, 师总结:自由 富足 幸福 3、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 (板书课题) 4、作者: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 , 星空等。 5、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本诗写于 1921 年, “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当时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然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就是这一时期,1921 年 10 月 24 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明确:
3、冷酷、黑暗、腥秽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 二、朗读诗歌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2、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个人读。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3、分析第一节: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 生:自由答, 师总结作板书: (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 实景
4、相似:明、闪、现、点着. (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 2、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 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 ,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生:自由答,师板书见上 3、分析二、三、四节。师:下面我们接着看诗,既然天上的明星好像街灯, 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有街市自
5、然有物品, 有物品自然就有人-牛郎织女 师板书: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 联想 想象 明确:第一小节是联想,第二、三、四小节是想象出来的。 (天上真的能有街市吗?牛郎能骑着牛儿来往吗?织女能提着灯笼在走吗?不能,这些都是作者美丽的想象。 ) 师: 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文学创作中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 师: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富足和幸福的。诗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生:可以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4、师:在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是强烈的, 我们从诗中的那些用词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6、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的“定然” ,别外还有其他诗句中的“定然”。 师: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把想象中的景象与实景联系起来,大家看看是哪几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后,师明确:“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样写与诗的开头作者由现实展开想象到结束由想象回到现实形成照应,诗的结构更加完美。 4、指导理解联想和想象 1、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了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两者之间一定有相关或相似的地方。 比如:我打开抽屉,看到了笔记本,就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什么? 又如比喻:十五的月亮象什么? 初五的月亮象什么? 2、想象:就是在你原来看到的、听
7、到的基础上,你又创造性的想出新的形象来。 比如:世界上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既没有林妹妹,也没有,这些形象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上想象并创造出来有。 三. 指导背诵, 小组展示,学生自结。 四. 推荐作业: 1、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静夜一、 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
8、。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静夜 。同
9、学们能背一背静夜思这首古诗吗? 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 2.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hu), 鲛(jio),怕会有/鲛人在岸 3.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4.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
10、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 (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
11、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
12、,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5.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6.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 “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 ,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五、 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 、 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孙莉的小说荷花淀 ,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 板书设计。月光 海雾 写实 松林 联想 天河 想象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