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读鲁滨孙漂流记,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伍尔夫通过自己在读鲁滨孙漂流记时产生的感受,对广大读者进行了一次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情感上的教育,由此写成了这篇文章。在文章开头,作者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形容了优秀的作品给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痛苦的,因为作家的先进思想对我们的偏见造成了冲击。然后作者以读鲁滨孙漂流记为例,通过对小说的独到见解,从中发掘出了深刻的道理,包括人生、审美、价值等。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作家眼中的优秀作品的形象,而这些视角和方法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极具教益的。,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主
2、要作品有风格独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小说理论著作现代小说,文学批评集普通读者等。 2.意识流小说: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现代文学艺术流派,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3.鲁滨孙漂流记内容简介:英国作家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以朴实的态度,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
3、了主人公鲁滨孙一生的冒险经历。鲁滨孙生于英国约克城的一个“体面人家”。父亲要他过“安定和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但他从幼年起,脑子里便充满遨游四海的愿望。,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651年,他私自离家,经过一番海上的历险到了伦敦,他从那儿购买了一些廉价的货物,假珠子、玩具、刀子、剪子、玻璃器皿等,然后到非洲经商,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资,盈利几十倍。当他第二次往非洲经商时,遇上了海盗,成了摩尔人的俘虏。他被带到摩洛哥西岸的萨利城,充当一名海盗头子的奴隶。但他尽量博得主人的欢心和信任。在一次奉命出海捕鱼时,他驾小艇逃跑了,还带走了海盗的小奴仆佐立。鲁滨孙在海上航行了十天,遇到了一
4、艘开往巴西的贩卖黑人的葡萄牙船。他要求搭乘这艘船,并把小奴隶佐立卖给了船主。抵达巴西后,他买了一块土地,经营起烟草和甘蔗的种植业来。这样,他过了四年平稳的生活。后来,他为了扩展种植园,又与人合伙到非洲去贩卖黑人。他们的船航行到南美洲洋面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暴,海船被打翻了。,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他和海员乘小艇逃生,又被风浪吞没。海员们都葬身海底,他只身被潮水推向岸边,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荒岛上他凭借自己仅有的工具,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想方设法在岛上生存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最后他历经千辛万苦,得到大船后返回里斯本。,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
5、相关知识,知识梳理,2.写汉字,3.解词义 (1)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2)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3)奇风异俗:不同于一般的风俗习惯。,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4.辨近义 (1)庇护 保护 辨析:二者都有“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的意思,但感情色彩有所不同。“保护”多用于褒义,如“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庇护”多指袒护,含有贬义,如“庇护坏人”。 例句:由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日前在京举办。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上建议,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的立法工作。 有媒体称,揭露美国监听作业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
6、,无意再向德国申请政治庇护。,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2)漠视 无视 辨析:两者都有“冷淡地对待”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漠视”侧重冷淡地看待,程度较重,一般是有意的。“无视”侧重不放在眼里,不屑一顾,程度更重。 例句:在面临类似产品缺陷或者消费者投诉的情况时,如果不积极回应,漠视消费者,就有可能失去市场。 机动车限号通行首日,半天时间410例违规出行车辆被处罚, 无视限行规定将罚款100元扣3分。,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3)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 辨析:两者都有“无视别人的存在或意见”的意思。“我行我素”强调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照自己的一套去做。“唯我独尊”强调认为自己最
7、了不起。 例句:小区物业曾10多次对违建的业主断水断电,不料,违建的业主仍我行我素,趁物业保安不在,又重启电阀门和水阀门,继续施工。 在校善解人意,在家却唯我独尊,该拿这样的孩子怎么办?,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目标一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1.作者说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提示:指读者调动思维,用心探讨作品的意蕴,感受作品的思想的过程。 2.“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这场战斗似乎就会以胜利结束”一句中,“这一点”指什么? 提示:“这一点”是指“作家们可以生活在同一时代,看见的东西却不一样大”,即作家描写同一事物时因为视角不同,见诸笔端的文
8、字会迥然不同,文字中渗透的情感亦会有差别。,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3.“于是,我们感到厌烦从一个崭新的思想能捞到什么愉快或娱乐呢?然而,有时一种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即诞生于愤怒、恐惧和厌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提示:作家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理念、信仰凝聚在文字中,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是作为被动者去面对作家的情感思维。当作家情感的洪水汹涌而来,而读者自身旧有的思维堤坝无法抗拒时,难免会有愤怒、恐惧和厌烦的情绪。但是新旧思想交锋的过程除了阵痛,还有喜悦、豁然开朗、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持久愉悦。,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目标二把握文章结构 1.作者在第2段中列举哈
9、代和普鲁斯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分析“主要目的”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目的是解释读者有着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而小说家也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即都有着自己的“透视法”;从结构上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论述。 2.课文第3段中说“也许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 提示:这句话的下一句是“它是一部杰作,它之所以是杰作,主要是因为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用鲁滨孙漂流记证明了小说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透视法。,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3.第3段中“我们知道”一句有何表达作用? 提示
10、:“我们知道”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其目的是说明故事能引起人们的向往和期待,但小说的背景和许多情节的发展又并非读者能猜测到的。 4.文中反复出现“普通的瓦罐”这一意象,作者用“瓦罐”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普通的瓦罐”集中体现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坚持的透视法,小说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的艺术主张通过这个瓦罐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一个象征物,象征了笛福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1.作者伍尔夫在读中,谈到了作家的“透视法”。那么,什么是“透视法”?什么又是“小说家的透视法”?它对于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提示:“透视”是绘
11、画术语。画家作画时,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中。这种透视方法,叫作“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成就小说家观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方法,
12、也是使观察对象井然有序的重要方法。了解这一方法,可以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主线,更好地理解全文。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而课文仅几千字,却能全面而准确地评论小说,便是很好地利用了“小说家的透视法”这一文艺理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2.读了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你是否同意伍尔夫的这种剖析方法?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请写出来。 提示:观点一:同意作者的剖析法。伍尔夫以“小说家的透视法”为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深入探讨并分析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意象内涵及主题,为我们解读小说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这对于我们走出传统的解读小说的路子,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涵及意义,以更广阔的视野
13、来审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帮助。,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观点二:仅仅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还是不够的,应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我们知道,一个小说家对文学世界的构造与处理,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和他本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一味地强调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而忽略其他方面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能准确解读原作的内涵与精神的。只有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探讨解读作品的途径,才能正确而深入地解读原作的精神,从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就可看到这一点。 观点三:除了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外,最重要的应是分析作品的人物
14、形象,深入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此来反观人类社会,实现作品的教育意义与审美功能。那些所谓的解读方法如“小说家的透视法”之类,归根到底都是为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服务的。一味地寻求作家的透视法而忽略对作品人物形象本身的分析与探讨,就会陷入缘木求鱼的境地,是不可取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3.伍尔夫从作者的透视法切入评价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样写是否在否定鲁滨孙漂流记是现实主义作品?为什么? 提示:伍尔夫没有否定鲁滨孙漂流记是现实主义作品。在文中伍尔夫表达了这样两个观点:(1)小说作者按照他的透视法观察对象,说明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是其作者观察自然、社会的结果。(2)作家处理对象
15、相互之间的关系所用的方式与人们的观察结果只是在比例上有差异,只是把某些部分放大或缩小。 4.学习本文,对你今后阅读名著有何启示? 提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在评论往昔作家作品时并不固守某一理论的樊篱,没有教条气,不带成见,语言机智而风趣,还带着英国人的幽默、女性的蕴藉细致,让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机智而风趣的语言,
16、介绍一下你最熟悉的人。(150字左右) 写作示例:我说他长得抽象,他说他长得很骨感。而十八岁的大军,在被我讥讽后,也会暗自躲到房间里,对着镜子大肆“屠杀”痘兵痘将。我说:“你很法西斯啊,人家痘痘也有生存的权利嘛!”大军摆出一副不屑的神情说:“你懂啥,这些该死的痘子已经侵占了我脸上大部分疆土了,再不干掉他们,我的生存权利也要受到严重威胁了!”大军理直气壮!,美文品读,素材开发,飞蛾之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白日里活动的飞蛾严格说来不该叫飞蛾;它们不同于眠于窗帘暗影处那些普通的黄色飞蛾,总能激起类似幽暗的秋夜和常春藤的芬芳带来的那种快意这是九月中旬的一个舒适的早晨,温暖宜人,却比夏日里更添了几分凉意。
17、窗户对面,农夫已经开始翻耕土地,犁铧穿过之处,压平的土壤在阳光下湿漉漉地发出微光。盎然生机从农田和更远处开阔的丘陵地带滚滚而来,此时真难再使双眼紧落在书本之上。白嘴鸦们又开始了它们每年一度的节日庆典。它们盘旋在树梢之上,像一张布满数千个黑点的大网被抛向高空,旋即又慢慢地落在树上,这时候每一个枝头都好像打了一个结。顷刻之间,这张大网再一次被抛向苍穹,这一次张得更大,发出震耳欲聋的喧嚣和欢腾声,好像被抛向高空又缓缓地落在树梢之上是一种极度兴奋的体验。,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这同样的勃勃生机,激励着白嘴鸦,农夫,耕马,甚至是远处那片贫瘠的丘陵,也激励这只飞蛾翩翩起舞,在他的这块窗玻璃格的四角之间来回穿
18、行除了飞向第三个和第四个角,他还能做什么呢?那是他所能做的一切,尽管有广袤的丘陵,有浩瀚的蓝天,有飘向远方的炊烟,有不时地从大海里传来的令人遐想的轮船的汽笛声。他能做的他都做了。看着他,就好像天地间那巨大的能量被变成一根细丝,纤细而又纯净,掷进他那柔弱渺小的身体。就在他不停地在玻璃窗格的四角之间飞舞,我设想着有一束生命之光变得可见了。他渺小,或者算不得什么,却是生命。,美文品读,素材开发,然而,正因为他弱小,以如此简单的形式呈现的能量,从那敞开的窗户涌进来,进入我的和芸芸众生那纷繁曲折的大脑神经,故而,他就越发有些既可怜又神奇了。就好像有人手捧一粒小小的纯净的生命之珠,用细绒和羽毛将它装点,命
19、它翩翩起舞,蜿蜒而行,以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如此的演示,就更使人难解生命之奥妙。看着它弓着背,突着腹,身披羽翼,行动笨拙,飞舞时小心谨慎,仪态端庄,关于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置于脑后了。我不禁想到,倘使他并非生来就是只蛾子,生命的形式又会是怎样的呢?这再一次让人带着恻隐之心去观看他那简朴的行动。,美文品读,素材开发,飞舞片刻之后,显然是疲惫了,他飞落在阳光下的窗台上。这样的奇观结束了,我把关于他的事情丢到了一边。后来,偶一抬头,他又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力图继续他的舞蹈,但是好像身子太过僵硬,或是太过笨拙,他只能在窗玻璃的底部扑打着翅膀。当他试着飞起来时,他失败了。因为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我并
20、没有在意地看着他一次次地失败,潜意识中还在等着他再一次飞起来,就如人们等着一架暂时停止工作的机器再次运转,我并没有考虑他失败的原因。大概在第七次尝试之后,他从玻璃窗的木框上滑了下来,摔倒了,扑腾着翅膀,仰面躺在窗台上。他的无助惊醒了我。我突然意识到他遇到了麻烦。他再也飞不起来了。他的腿徒劳地挣扎着。就在我伸出铅笔,试图去帮助他翻过身来时,我意识到,他的失败和笨拙是死亡的预兆。我又一次放下了铅笔。,美文品读,素材开发,他的腿做了再一次的挣扎。我似乎在寻找他与之斗争的敌人。我朝门外望去。那里发生了什么呢?显然已经到了中午时分,田里的农活已经停了下来,先前的喧嚣声被静止与无声所取代。白嘴鸦们已经飞到
21、小溪边觅食。耕马静静地站立着。然而那股力仍然在外面聚集着,冷漠而又无情,不在意任何特别的事物。不知为什么,它居然与这只干草色的蛾子作对。什么样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了,只能眼看着那细小的腿做出巨大的努力与即将到来的厄运抗争。而这厄运如果愿意,可以吞没整个城池;不仅是一座城池,也可以是无数的芸芸众生。我知道,在死神面前,一切都无能为力。不过,一阵疲惫过后,飞蛾的腿在空中再一次地挣扎。这最后一次抗争极为壮观,极为疯狂,他终于成功地使自己翻过身来。人的同情心自然全倒向了生命这一边了。,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再者,尽管没有人会在乎,也没有人知道,这只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与这般巨大的能量做殊死的抗争,以保全除自己
22、以外谁也不会珍惜和看重的东西所做出的非凡的努力,着实叫人感动。不知怎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生命,一粒纯净的生命之珠。我再次举起铅笔,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即使我这么做了,死神还是毫不含糊地降临了。他的身体松软下来,又立即变得僵硬。这场抗争收场了。这个卑微的小蛾子现在经历了死亡。我看着他,那股无比强大的力征服了这个无比卑微的对手所获得的意外的胜利,让我惊异。就像几分钟前生命如此奇特一样,眼下死亡也一样奇特。翻过身来的蛾子体面安详,毫无怨言地躺在那。哦,是啊,他似乎在说,死亡比我强大。 (名作欣赏2006年第15期,刘须明译) 注:原文中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用了拟人化的“他”也用了“它”来指飞蛾,译
23、文中遵循原文的用法。,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品读提示作者借用小小飞蛾在与死亡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来表现人对于生存和死亡的复杂思考,表现生命的崇高美。作者以小见大,从飞蛾的小生命看到人类的大生命;以拙见美,从飞蛾维护生命、抗击死亡的殊死斗争得出生存之美和生命之美。全文虽然带有一种悲壮的灰色调的描写,但其深层的创作动机是昂扬向上的。,美文品读,素材开发,鲁滨孙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鲁滨孙凭着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了整整2
24、8年,一艘美国船经过该岛,鲁滨孙才得以返回故乡。鲁滨孙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不要气馁,不要泄气,要勇敢、勤劳、坚强,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美文品读,素材开发,世界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由于父亲收入微薄,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一天晚上,他路过一家酒店,他下意识地走了进去,期望碰上熟人借钱买点吃的。等了半天没见有熟人,想走开又饿得抬不动腿。这时,他发现地上有张旧报纸,捡起来一看,上面载有几首新儿歌。舒伯特突发奇想:何不为儿歌谱一曲,也许能换点吃的。他摸出纸笔,很快将曲谱出,起名为摇篮曲。酒店老板看看歌谱,不知是出于赞赏还是怜悯,让侍者端来了一份土豆烧牛肉。谁能料到,这支在困境中诞生的摇篮曲,在舒伯特去世后竟成了家喻户晓、一直唱到今天的世界名曲。 运用方向以上材料可以用在有关“面对困境”“成功的背后”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