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羽本纪读后感读完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肃然起敬,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盖世风流的伟丈夫!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异兆祥端,只凭着自己的胆略气概,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从不掩饰自己。他有着赤裸裸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为达目的,他不顾惜手段;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甚至,他一举坑杀 20 万降卒,巩固了政权。何其残酷!何其暴虐! 但这正是我敬佩他的地方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没有道理,不同的军服就是杀人的理由,能生存就是战场上最残忍但是最有用的道理!项
2、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才是项羽,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高祖本纪读后感高祖本纪,记述了刘邦从一介草民到开国皇帝的传奇历程,读完之后,不禁疑问,到底刘邦具备的那些素质,造就了刘邦的成功?从高祖本纪的记述中,可以略微看出些端倪。起初刘邦看似好
3、吃懒做、不求进取,是什么使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从司马迁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会用人。刘邦有识人的能力,正确有效的辨别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而项羽正确发这样的能力,不能识人,使得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归顺于刘邦。由此看来,当时社会缺少的并不是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的有杰出才干的人,真正缺少的是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便具有这样的素质,因此他成功拥有了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刘邦有急智,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前 203 年),刘邦在急需韩信兵力时封其为齐王。由此看出,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
4、另外,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刘邦用人不疑,并且“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让群臣有所期盼,故而能够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另外,刘邦注重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正如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尽失人心。相比之下,刘邦的作为则尽得人心: 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可谓不战
5、而胜,遂先诸侯至霸上。另有“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如此的胸怀,定是深得人心。刘邦的策略中,既有坦诚恩惠,也有诡诈刁滑,在结束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的进程中,这些策略的交替使用,便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被神化了的人物,在史记中有着更加真实的记录。读完孔子世家我发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实并不是像平时人们所说的那样完美。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但他根本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形式。春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奴隶制度崩溃,
6、封建制度萌发,社会历史伴随着“礼崩乐坏 ”而不断进步。 “周礼”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载体,它的崩溃也是必然的和无法阻挡的潮流。但孔子却顽固地站在维护恢复周王朝奴隶制一边。他的守旧也是中国古代人普遍拥有的不好的特点之一,这种特点也最终导致了中国无法顺应世界的潮流,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外我不否认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于思想家,但是他却无法交给弟子们更加实际的东西,而比他稍晚的鬼谷子才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虽然其第子不多,但个个都是不世之才,文的有:苏秦,张仪,范睢,商鞅,黄石,李斯等,武的有:孙膑,庞涓,乐毅,李牧,司马错,魏僚等。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出将入相,治国安帮的人才,政治
7、家,军事家。 再看孔子,他的的弟子中除了子贡,子路之外,其余人可以说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只是空有圣人的思想,却无法做出圣人的举动。这也是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不足的地方。总的来说,孔子也不是如人们所说那样完美,要辩证的看他,才能看到真正的孔子。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勾践读完越王勾践世家,我认为勾践是一个真正的上位者。不光是因为他常常被人说起的卧薪尝胆,还有他的冷酷。灭吴之后,勾践逼走了范蠡,杀死了文种。虽然记载的是听信谗言杀死的文种,但是谁又真正懂得勾践是怎样想的呢,勾践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连谗言都听不出来呢。我倒是认为勾践是有意杀死的文种。每位君王都会在自己的统治稳固之后清理掉有可能威胁他地
8、位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了,而勾践肯定是认为文种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所以就借机刺死了他。像勾践这样冷酷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范蠡说到勾践世家,范蠡是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在文中出现的次数甚至不比勾践次数少。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勾践获得最后的胜利有一半的功劳在他。但是他更大的优点在于能审时度势,“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适用。正是他对这方面清楚地认识,让他免于死亡,并且成就了他在经商方面的伟业。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读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先关注到的自然是蔺相如的宽容,法国作家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
9、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 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为国家不计个人利害的宽大胸怀;感召并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相交,使得强秦虽拥有重兵而不敢轻易举兵伐赵。但是我更加欣赏廉颇,廉颇不光打仗骁勇善战,同样很有智慧。廉颇在赵王去渑池相会前的那段话,看上去有点大逆不道,但它包含着廉颇赤裸裸的爱国之心啊!我们都只认为蔺相如会审时度势,但这话岂不表明了廉颇的审时度势吗?也许他的智慧不及蔺相如,但我们不能一味认为他只是一个莽夫,实乃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此两人在也。但在蔺相如未出现在秦王之前呢?由此观之,秦臣欲引相如去汤镬时,可能秦王因赵还有廉颇在而未杀之,反而厚遇之。可以说因廉颇的声望,相如则得以保命,并使秦王“毕礼而归之 ”。另外,廉颇也是有大气度的人,没有大气度,他如何敢在众人面前负荆请罪。所以,我更加敬佩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