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导学案 语文版 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难点:准确翻译重点字词及难句课前学习:。课前预习:(一)关于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韩非, (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的重要著作,在政治观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哲学观上,继承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老子的某些辩证法因
2、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立场和要求,书中还保存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材料,如“守株待 兔”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等。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就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抨击。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的不同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热心及时行医,又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以蔡桓公讳疾忌医而致死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二)基础知识1. 正音:还走( ) 立有间( ) 不应( ) 腠理(
3、 )汤熨( ) 髓( )2.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3. 重点词解:腠理: 见: 故使人问之: 居: 及: 应: 遂: 熨: 属: 无请: 益: 索: 有间: 将恐:4、重点句子解释: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 “扁鹊 望桓侯而还走” 3) “桓侯故使人问之”: 24)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5).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导学过程导入 : 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些成语故事吗?(出示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老马识途” “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学生选 择介绍)这些成语都出自同一部书韩非子 ,今天
4、我们将要学习这篇课文,也隐含着一个成语,我们一起来找找 。 (板书课题) 讨论 交流扁鹊一共几次拜见蔡桓公?扁鹊是如何陈述病情的?提出了怎样的忠告?桓侯的反应如何呢?体现了桓侯怎样的性格?追问:扁鹊三见桓公,只简要介绍病情,并未介绍疗法,扁鹊实有愧于“神医”之称?探究学习(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你从中获得了哪 些启示?请联系实际简要说明。课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5、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 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与“不治将益深”中的“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精益求精 B. 良师益友 C. 日益发展2. 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所作所为,这个成语是 。3. 扁鹊初见蔡桓公, 为什么“立有间?”答: 4. “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 ,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 5. 翻译划线的句子: 3 6. 蔡桓公的病情步步严重,文中的词语是“在 ” , “在 ” , “在 ”,在“ ”我们常说的 (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