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8146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2《过零丁洋》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一语文最后一课 过零丁洋 第一堂课 梅岭三章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 过零丁洋 第一堂课 梅岭三章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踱来踱去 du 挟 xi 捂 w 懊悔 o惩罚 chn 赚钱 zhun 钥匙 yoshi 祈祷 q督学 d 膝头 x 哽 n 堵塞 s干戈寥落 lio 惶恐 hun 汗青 hn 飘絮 x悦耳 yu 质问 zh 绑赴 bng 镇定 zhn装聋卖傻 ln 利落 lu 耻辱 ch 糊涂 t旌旗 jn 诸君 zh 阎罗 yn 捷报 ji当纸钱 dn 血雨腥风 xu xn2. 需要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4. 词语

2、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 但是不失本意) ;(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可写作“婉转”。本文中意思是。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自己由科甲出身。古代科举时,每人都要考自己所专门研究的一种经书。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文天祥考取状元,又做到丞相。寥落:多貌。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四周星:周

3、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这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德祐元年,文天祥起兵抗元,祥兴元年,不幸被俘。这四年当中,战斗频繁激烈,所以说干戈寥落。 惶恐:惶惑和恐惧,引申也有惭愧的意思。这句是对当时感到惶恐的回忆。零丁:孤独貌。经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就写了这诗。这句是写当时感到零丁的心情。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丹心:红心,忠心。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 ,可以防蛀,故称汗青。照汗青,照耀史册。这里指用竹简写的历史。绑赴:捆绑到其他地方去。装聋卖傻:故作不知情况的样子。

4、利落:形容说话、写文章或办事不拖拉。伏:躲藏。莽:密生的草。旋:不久。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借指反动势力。烽烟:借指战争。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原为具有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以捷报当纸钱来抒写将军的愿望,壮而不悲。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前两章“百战多”“烽烟正十年”相呼应。应有涯:表明对战争的态度:“应该结束了。”此头须向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5、”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仁”,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5. 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 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 小东西 ,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此间,他的小说创作大多反映“普

6、法战争” ,如最后课 、 柏林之围等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被许多国家选入中、小学教科书。文天祥 (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 年从容就义,年仅 47 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7、满族,北京人。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 骆驼样子 、 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短篇小说集樱海集 ,剧本龙须沟 、 茶馆 ,另有老舍剧作全集 , 老舍散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 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在极端艰苦的条

8、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等。1972 年 1 月 6 日在北京逝世。(二)阅读能力目标1. 要了解小说的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概括小说主题。2. 能根据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分析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渲染了人物的性格的写法。(四)思想教育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三. 教师建议最后一课(一)分类整理出“最后一课”上的“异常”现象和人们的“后悔”表现。这些异常和后悔告诉了人们什么?可按哈墨尔的穿戴、教学态度、表情,小弗

9、朗茨的学习态度,课堂的气氛情景等方面梳理出异常现象。它告诉人们:人们自然享有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平时不珍惜,一旦失去,无比痛惜;人们心中都深藏着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详见练习一。(二)这篇小说的写法与其他按事件的自然进程,一一道来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集中细写这一事件的高潮部分,过去有关的种种事实都以回忆、插叙融入这高潮中作对比,这就使故事主人公的巨大的心灵震撼给读者留下了强烈印象。详见练习二。(三)你怎样理解哈墨尔关于法兰西语言的那段话?语言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表达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意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必胜信念和决心。对法语的赞美主要是体现了对祖

10、国、民族的深情、热爱和自豪感。详见练习三。过零丁洋(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查阅资料,编写一则文天祥的故事。先根据注释,翻译全诗。要点:以家产充军费,组织义军抗元;屡经危局,矢志不渝;被囚三年,拒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留下多篇激励后人的诗文。编写形式可大胆创新。详见练习一、三。(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名言?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类似的诗句、名言有 “杀身成仁”等等。详见练习一、三。 “词句品味积累”说明。(三)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在哪里?字面重复而词义不重复,地名转化为心

11、情的巧妙运用,地名引起的直接联想,对仗工 整、琅琅上口、悲怆沉郁等等。详见练习二。 第一堂课(一)对比这两堂课“一样”和“不一样”之处,各自动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同:1. 都是国土沦陷后的一堂特殊课;2. 都写了异常现象; 3. 都是人们爱国情感的一次集中表现。异:1. 第是第一堂课,教师不知如何应对,内心觉得愧对祖国,行为惶惑紧张;最是最后一堂母语课,师生都表现了最认真的态度,都知道惟此举方无愧于祖国,行为从容主动;2. 最集中写故事情节的高潮,有哈墨尔先生的言行、表情、描写,尤其是先生发表了许多动人的言论;第内容比较单纯,无甚情节,集中描写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行为。 最主

12、要是“高潮”写法、高潮中的种种“异常”动人心弦;第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感觉吸引读者。详见练习一,参见最后一课各练习。(二)探讨两位教师“说不出” 、两堂课“静”的同异原因。祁瑞宣几乎从头到尾都痛苦得说不出,哈墨尔是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脸色惨白得说不下去;前者是“耻辱之痛” ,后者是“悲愤之痛” ,但都是爱国的。两课之静都源于庄严的爱国情感;前者“悲”多,后者升华为“悲壮” 。梅岭三章探究示儿 梅岭三章中类似诗句的不同情感特点,动人心弦的共同原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

13、、革命家的乐观豁达。明知“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人们偏偏如此述说。其情感越显强烈、信念越显执著,这就是撼人心扉的共同原因。详见练习三。四. 课文讲解最后一课(一)文章主旨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文章思路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 ,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以“我”小弗郎茨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分为:上学路上(16) ;上课前(7 10);上课经过(1l23);宣布散

14、学(24结尾) 。(三)关于普法战争1870 年 7 月 19 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法军投降。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四)写作特点以刻画人物来揭示主题心理描写: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小学生,他认为户外诱人的景色“比学习动词规则有趣多了” ,可是当他听到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的“心里万分难过” ,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多么懊悔 !”国土沦丧,使个不懂事的孩子万分愤慨,他一

15、下子懂事了。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侵略者给个天真的孩子带来多么沉重的心理伤害,而一个幼稚无知的小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语言又是这样的热爱。 神态描写:文章结尾处写到哈墨尔先生“脸色惨白” ,因为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与自己的祖国告别了, “惨白”一词揭示了人物内心活动,表现出哈墨尔先生内心极度的悲愤和痛苦。语言描写:文中对哈墨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主要有三处.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例如: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哈墨尔先生的自责;对小弗郎茨语重心长的教导。动作描写:哈墨尔先生即将告别最后一课时,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哽” 、 “转” 、“拿

16、” 、 “写” 、 “呆” 、 “靠” 、 “做” ,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1.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如下表。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课堂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的,街上都能听得见。 全都安安静静,像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生 课桌开开关关,同学们把耳朵捂起来 上课前,同学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安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哈墨尔先生的责骂。哈墨尔先生挟着那根怕人的铁戒尺走来走去。今天迟到,哈墨尔先生却温和地叫小弗郎茨“快坐到你的位子上

17、去吧”。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撼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2. 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许多情况下,失去后就不会再拥有,但是,有时候它还是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的,在此时,我们所能做的是加倍珍惜! 第二题:这篇小说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小弗郎茨原是个顽皮的孩子,但

18、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成熟热爱祖国。第三题:“牢房”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过零丁洋(一)文章主旨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诗中表现了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二)文章思路首联回顾平生颔联山河破碎颈联追忆兵败尾联以死明志(三)重点语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

19、,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四)写作特点开头两句从概括一生经历入手。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二题:“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说惶恐”,即

20、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此句中的“惶恐” “零丁”有双层: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第一堂课(一)文章主旨课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情景。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茨的“最后一课”。(二)文章思路上课前怕听铃声上课中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上课后苦痛是说不出来(三)重点语句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解析:本句运用比喻,形象体现了当时的情态。春花喻指学生。表现他们不甘于作亡国奴,说明在侵略者统治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苦、惶惑。(四)写作特点课文常常于心理描写

21、中融入作家的细密的分析。瑞宣听到了铃声,“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说明人物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和痛苦的。 “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心理揭示和人物的行动与表情的描绘结合起来,使内与外、动与静,有呼应配合,相辅相成。这些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渲染典型环境以及丰富作品的生活内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梅岭三章(一)文章主旨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二)文章思路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白求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白求第三章预言反动派必将失

22、败。(三)重点语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解析:第一句以设问开头,表达疑问。第二句肯定做法,突出“艰难” 二字,表达“创业艰难”的感慨。第三、四两句要读出那种死而不已的悲壮之感,突出“去” 、 “招”“斩”三字, (四)写作特点在语言上,重想象和幻想,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如,表达“将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这有以下好处: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深刻性。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 ,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

23、;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充满豪迈之至。【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 分钟)一. 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二.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哽咽( ) 赚钱( ) 惩罚( )难 kn( ) 霹 l( ) xi 着( )三. 下边列举了哈默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1)对小弗郎茨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2)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3)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4)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5)对祖国语言的赞美。(6)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7)对亡国的悲痛。(8)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

24、信念。四.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两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根 据 你 所 掌 握 的 历 史 知 识 , 说 说 “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 辛 弃 疾 尽 管 “白 发 生 ”, 却 依 然 眷 恋 自 己 曾 经 浴 血 征 战 的 疆 场 。 这 种 眷 恋 的 情 结 从 词 中 、 两 个 细 节 中 可 以 读 出 。3. 试 体 味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

25、题。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 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

26、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1. 祁瑞宣教师的反常表现在什么地方?这种反常说明了什么问题?2. 解释文中画线词的含义。“民族的春花”指:“真正的苦痛”指:3.最后一课与本选段都是通过 反映作为亡国奴的痛苦心情,前者通过 反映感情,后者侧重于 ,对哈默尔先

27、生的描写侧重于 描写,而对祁瑞宣则侧重于 描写。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936 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1. 用原文回答小序所交待的内容:时间: 地点: 人物:起因: 结果:2. 这段诗前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缘由,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 说明当时形势的句子是: _B.说明个人境况的句子是:_C.表明当时心理的句子是:_.3. 选文中哪句话表明小序是后来补写的?_4. 用“|”给小序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_【试题答案】一. 法国;普法战争二. y zhun chn 堪 雳 挟三. (7)(3)(4)(5)(2)(6)(8) 四. 1.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五. 1. “一向镇定的他,现在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2. 春花是春天的花朵,喻指学生。 亡国奴的苦痛。3.外族侵略时课堂上老师的表现、师生共同活动、对老师祁瑞宣的感情描写、语言、神态和心理。六. 1. 1936 年冬,梅山,余,被围,旋围解。2. A. 梅山被围、B. 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C. 虑不得脱3. 旋围解4. 共三句,每句为一层。交待事情发生时间和地点。说明写诗缘由和背景。事情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