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 和不朽精神。2、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3、能理解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孙
2、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 我们就随着作者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二、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三、整体感知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四、精读赏析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讨论后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 ,避免了后门、人情等
3、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 ,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 ,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 ,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
4、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 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2肃穆的氛围, 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钟灵毓秀” 、 “人杰地灵” ,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巍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设计宗旨,以及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
5、言。二、精读赏析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2、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 、 “天下为公”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中山先生遗像墓室:中山先生卧像3、文章 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明确:(本文是按照先 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
6、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三、感悟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了中山陵的大体布局,从中山陵的建 筑中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中山陵以它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它永恒的生命,写照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 板书设计一、陵的墓主入方位:孙中山 钟山南麓3二、定址钟山的原因:外因:山形高大 地势开阔 风景优美内因:孙中山的遗愿三、设计及修建:钟形图案 精心 修建四、介绍中山陵(文章主体)总体介绍:总体特点:南北中轴对称,三外风景区联为一体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 墓道北:陵门 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 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北:石阶 碑亭平台 石阶 祭殿祭堂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