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 爱心 专心 1第 2 课时课 题 风 筝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个性化的解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感悟至爱亲情,获得思想启迪;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理解 作品的批判性。学法指导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主旨 。采用朗读法、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层层深入领会文中浓浓的同胞手中情和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课前预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2、精读课文第 312 段,探究问题见导学案的研讨部分。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 堂 导 学一、导入 新课
2、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师朗读指 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问题探究 (1)师范读 1、2 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1、 “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 “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3、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究竟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
3、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4 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1、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 “我”:嫌恶,小兄弟:喜欢2、从那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 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天真、活泼、聪明)(3)自由朗读第 5-11 段:思考(问题情境三)用心 爱心 专心 3课 堂 导 学1、 “我”不许小兄弟放 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 “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八段。 (划出并自读之)2、
4、 “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4) 、 (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 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 创意的理解)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1)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 (板书)悲哀 :弟弟自甘悲哀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2) 、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的内心的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们 的深思的思想力量 ,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五、课堂练习导学案自测提升部分。六、布置 作业与本文对比阅读漫天的风筝 ,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心 爱心 专心 4板书设计风 筝鲁 迅风 筝“我” 矛 弟弟盾 嫌恶 冲 喜欢 自省 突 毁灭导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