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每课一练-21 愚公移山 每课一练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河阳之北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聚室而谋曰 ( ) 4.且焉置土石 ( ) 5.寒暑易节 ( ) 6.虽我之死 ( ) 7.汝心之固( ) 8.无陇断焉 ( )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 , 词义: 。 2.甚矣,汝之不惠 同 , 词义: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 词义: 。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
2、公决定要移走两座山的原因是:“ , ”。移山的目标是:“ , ”。 2从“ , ”可以看出愚公移山所用工具的简陋。由“ , ”可以看出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 3.愚公坚信两座大山能够搬走的理由是“ , , ;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 , ”。 五、简答题。 1. 如何理解两座大山被天神搬走这个结局?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每课一练-21 愚公移山 22.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竟然带着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去挖山,要不是天神发了慈悲,就是挖到猴年马月 还不知能否挖完呢。其实何必去挖山啊,绕山修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么?”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一、1.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3、;水北为阳,水南为阴,这里指黄河的北岸。 2.险峻的大山。3.家。 4.哪里。 5.交换。 6.即使。 7.顽固。 8.高大的山 二、1.“反”同“返”,返回。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三、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五、1.以神话结尾,一方面表现了愚公精神的伟大、感人之深;另一方面也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对或认同都可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很切合实际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把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如果绕山修路或干脆搬家,那就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地奴隶了么?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出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