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七年级语文 诵读欣赏之古代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感悟、背诵。2、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涵。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朗读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同重点。教学准备:1、把以下材料印发给学生古代诗词知识 2、准备好幻灯片、投影仪,投影或小黑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夏秋冬,四时风光,美不胜收。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吟咏四季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三首。二、教学三首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一)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
2、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他在师说中。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 ,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三)诵读。自由诵读 3 遍,把握好节奏、停顿。指名一位学生范读,读出节奏、停顿。齐读。范读诵读,谈谈你读到了什么?(生答略)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四)赏析。前两句写景:写早春之景,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是“小雨中的草色” 。用“如酥”比喻小雨,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最初不是惹
3、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此景描写早春,是再恰当不过。后两句议论:把“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与“烟柳满皇都”的晚春作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五)赏析、品味编者写的“欣赏部分” 。(六)自由诵读。(七)齐读。 (注意感情要投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送无本师归范阳 )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
4、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
5、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物以稀为贵” ,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韩愈春雪 ) 。这是
6、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 ) ,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复备栏目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西
7、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名词作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解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夜里走在黄沙岭中。可看作是词的题目。诵读。3、诵读。自由诵读 3 遍。指名一人朗读,其他人评价。齐读。4、赏析。这首词描
8、写农村夏夜景色,很有特点,读一读,说说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话描绘一翻)生答略。明月、清风、惊鹊、鸣蝉,都是极平常的景物,但经过词人巧妙组合,就显得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词上片写晴,下片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 “蛙声一片”已透出天将有雨的信息;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正是天气突变的开端。词人在山道上冒雨前行,旧时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心中的惊喜可想而知。5、诵读“欣赏部分” 。复备栏目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6、自由诵读。 。7、齐读(注意情感投入)
9、。秋词 (刘禹锡)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2、解题。刘禹锡秋词共两首,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膜拜,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他的秋词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3、诵读。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的感受是如何的?明确:(传统的悲秋情绪) 萧条、肃杀、凄凉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传统的情调。
10、而作者刘禹锡呢?明确: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他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认为“秋日胜春朝” 。自由诵读 3 遍,好好体味诗人笔下对秋的感受。4、赏析。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刘禹锡有秋词二首。另一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写秋天景色很美,但秋气清凉入骨,使人头脑冷静,不会像那浓艳的春色,惹人浮躁轻狂。运用拟人手法,也很巧妙。5、反复诵读、背诵。秋词二首刘禹锡一复备栏目用心 爱心 专心 11
11、5 号编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
12、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言志” , “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
13、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复备栏目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