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日看海人【文本咀嚼】1、读后感刘心武是名家,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我曾读过他的书钟鼓楼 。第一次去北京游玩至钟鼓楼一带时,我还很兴奋地对同行的人喊:“这就是刘心武钟鼓楼里的钟鼓楼吧!”记不清什么时候了,我还看过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关于红楼梦的一些解析。但冬日看海人这篇散文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冬日看海?首先这个题目就带给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冬天的海不结冰吗?说冬日看海是不是就是写冬天去看结了厚厚的冰的海面啊!或者是真的有不结冰的大海? 后来我知道了完全是因为自己太缺乏自然常识了才有这么可笑的疑问。但当时的我,脑子里确实深深地划上了这一个又一个问号。文章里肯定有答案。于是,我细细地读起来。读完第一自然段
2、,我就对文中那位“头发花白” 、 “眼睛发亮”的来自大西北小镇里的小学老师充满了亲切感。那是源于自己也是一名小镇里的小学老师。因为对文字的敏感,我觉出了他应该就是本文的主角。而且,身份的认同感,让我觉得发生在这个小镇老师身上的故事一定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读到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突然醒悟 哦,冬日看海人就是指他了!看电灯?!不是看海吗?我脑子里那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呢,而此时的文章却像是一位老练的魔术师故意卖开了关子。我耐心看下去。这位小镇老师“看电灯”的渴望和经历是我所不熟悉的。我的学生们当然更不曾有这样的渴望和经历了!然而,我却感动了。他在没有通电的村子里对学生们提电,这姑且
3、算作是他对文本教学的尊重;然而,当学生不断的追问时,他却生出了“惭愧”!这惭愧仅仅是因为自己没见过电吗?不是的。从“他很惭愧,身为人师,却眼界狭隘,连真的电灯都没见过!”这个句子里我可以读到这种“惭愧”是“为人师”的惭愧!他要见电灯,他要告诉他的学生们电灯究竟什么样!文中“那只电灯泡,后来成了他课堂上极珍贵的教具”这句话,就让我的这一认识得到了验证!从他“为人师的惭愧”中我读到的是一个小镇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对文本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生认知的尊重,仍然是今天的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小镇老师的形象在我的心里闪亮起来!所以,对于文章后面描写他再次因为学生对大海认知的渴望而决定实施“冬日去看海”这一壮举的内
4、容,我读得很平静。不是因为情节上的雷同,而是因为“看电灯”这一节实在是像电灯一样亮在了我的心里!但是,这部分描写中倒有一个句子荡起我的情感涟漪:“他总是耐心地向学生们形容。然而,他的经验并不能超过学生 于是他决心亲自来看看大海” 从“耐心地形容”里,我明白作为一个教师,他是可以有很多间接渠道认知大海的;然而,他仍然介意“经验并不能超过学生” 。我想这是除了“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外促使他去看大海的又一个心理动机!那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一个理念:“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 。难怪也曾做过教师的作者会在和这位教师的对比中,自愧不如。连我也突然间联想到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继续教育学习,不就是为
5、了往“桶”里多添些“水”吗?一时间我敬仰起了这个不曾谋面也不可能谋面的同行!但是直至读完全文,除了感动于我的这个敬业的同行外,那些关于冬日看海的疑问却还是没有解决。文中说, “他为什么不是在暑假时而是在寒假时跑来看海?那原因很简单:冬日看海是可以省很多钱也省很多事的!并且,他两眼闪着异样的光,对我自豪地宣布: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 ”怎么就省钱省事呢?还说“原因很简单”哪,我百思都还是不解。于是我走出文本,查阅资料。首先查查原文。哦,与原文一对照,我知道了此处的海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北戴河。我又查北戴河简介,得知北戴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海冬季不结冰。天啊, “大海冬季一般
6、不结冰”这样的常识我竟然不知道!我也有了“为人师的惭愧”!我搜了几张冬日北戴河的图片,可美了!正如文中小镇老师的感受:“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 ”这么美的冬日海景,我也没亲眼见过一次啊!估计我的学生和此文中的小镇孩子一样也没有见过吧!还好,我们的教育环境发展了。学生们都能便捷地享受到网络资源了。所以,我打算好好地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冬日大海的美。诚然, “教孩子们认识大海”是教学的需要,但“冬日亲自去看大海”却是一个教师的自发需要。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产生这样的需要。我佩服了这位小镇老师的敬业精神达到的境界!至于冬日去看海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因为一放寒假,他就迫不及待了吧。或者是因为冬日
7、是旅游淡季才让他觉得“省钱省事”?再或者无从考证,只得胡乱寻思一通。情感落到文末这句话上:“每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点燃执著追求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出童话般美丽的灵光!” 小人物?对,你看, “来自大西北小镇里的小学老师” 、 “若干年前连电灯都没见过” 、 “省钱省事” 、 “身上没剩多少钱” 、 “坐着硬座回那遥远的地方”这些字眼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经济上捉襟见肘而又没见过大世面的小人物的形象。就是如此平凡的人,却让县教育局局长羡慕,让大作家敬佩之余为他写下文章,让广大读者为之感动!这一切不正源于这个小人物的敬业和追求吗?读罢全文,我不禁神思:这位西北高原小镇的同行在
8、冬日看海后,又实现了哪些“丰富多彩”的追求呢?2、写作方法探析因为课标中提到“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高年级阅读目标。所以,文本阅读时我关注了本文的写作表达方法。现梳理为 4 个词:倒叙、呼应、对比、中心句。 这就是本堂课我要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的写作方法。另外,课文题目的拟定方法也有学习价值。【学情分析】冬日看海,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体验。这一定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学生的脑子里对于老师的敬业精神没有多少概念,但是他们对老师所作的工作一定是比较熟悉。所以,在情感教育目标上,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中的教师以及身边教师对工作所作的努力和付出,还是没有多大难度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努力”的
9、精神移植到“敬业”的认知上,并将对“敬业”的理解从教师身上延伸到其他角色,进而对“敬业”以及“执着追求”有更广义的认识。本文写作特点比较明显,凭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还是比较容易感受并掌握的。【目标定位】根据课标要求、本文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教学目标我打算从以下 4 方面定位: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积累并运用语言。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入境悟情,体会关键句的含义。3、感受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4、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培养执着追求的品质。【方法阐释】1、抓两条主线,辟两个角度。两条主线:看灯与看海。两个角度:看灯,这一环节要将情感目标落实透亮;待到“看海”这一环节时
10、,要把目标移到另一个层次上,在升华情感的同时重点体会表达方法。2、确立价值话题,对话教学(1)根据本文特点,确立以下主要话题:有关敬业、有关老师、有关大海、有关小人物、有关追求(2)唤起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关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本文主要字词、重点片段、冬日北戴河的图片(结冰与不结冰)2、灯泡(实物)【教学流程】课前交流:有关老师(师生问好)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喊:“老师好!”我知道这是你们对老师的礼貌。可是,老师到底有多好呢?能谈谈你的老师都为你们做过什么啊?(学生自由发言) 嗯,你们还真能记得不少老师的好呢!我很感动!其实,这都是平凡的我们做得一些平凡的事情罢了。是啊,教师是平
11、凡的,但我们愿意为了你们而努力工作!今天我们就一起互相帮助,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设计意图:炮制常老师以“老”字导入老藤椅之法,我抓住课前问好来进入交流点:老师。为避免情感暗示太多,我重点交流老师的付出和平凡,以唤起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初步的“敬业”认知。为学生体会文中作为小人物的平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进文本,交流原初体验1、串词对话,导入新课(1)感受课题师:先来读这个词(板书“看海” ,生齐读)这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谁看过大海?(请看过大海的同学说出什么时间在哪里看过,并简单描述大海的样子)那么看过大海的同学,我们就可以给你们起个这样的名字(板书:看海人) ,
12、请大家喊一下这个名字。 (生读)接着在前面继续板书(冬日) 。请大家把黑板上的词语连起来读一下。 (冬日看海人)这样一读,你感觉到这里的“冬日”是指的“冬天”还是“冬天的太阳”?(冬天)那这就给我们点出了看海的?(时间)(2)质疑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或者说有一个人在冬天去看海)多么好的题目啊,还没读课文就能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东西!那么这样的课题又给你了什么样的疑问呢?(看海人是谁?冬天海都结冰了,有什么好看的?)同学们,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有这么多想不明白的事。但是。我边读边思考就基本上把它们解决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做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用
13、完整句子表达自己的见闻。同时,次第呈现的词语能帮助学生理清课题的内涵,感受文章题目的表达方法。给看海学生起名字的做法,也能使同学们迅速与文中看海人建立情感联系。 )2、交流生字新词(课件呈现)惭愧、激动、电熨斗、雄奇、眸子、萦绕、警悟(疑惑:此处原文中为“憬悟” 。这两个词语能通用?)引导读准“熨” 、 “萦”字音。理解“萦绕”一词含义。 (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结合生活情境体验,比如“听美妙的歌曲时的感受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没有特别生僻的字词,所以要求读准字音即可。关键词语引导体会含义)3、交流文本初知(1)师:自由读一遍课文,划出出文章的中心句。课件呈现:每一个最平凡的
14、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点燃执著追求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出童话般美丽的灵光!谈谈初读这句话的感受。(2)师生交流师:本文“最平凡的小人物”指的谁?(小镇老师也即看海人)哦,原来是老师,和我是同行哪!你们还知道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读书能把“看灯”与“看海”两个重要点读出来,也能初步感受到这个教师这样做是为了他的学生们。所以,交流时,教师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师:为什么看海人那“闪亮的眸子”和“一身大海的气息”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呢?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看海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能帮助你找到答案的词句。(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始体验,同时以中
15、心句为突破口,初步感受看海人的平凡和特别。对比之下,引起思考。 )二、再进文本,生成新体验1、聚焦“看灯” , (1)指名朗读,并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2)实物出示灯泡,以及引导观察教室内的电灯设施,针对“电灯究竟什么样”展开对比体验。体会小镇的落后和小镇师生的渴望。(3)抓住“惭愧”和“激动”两个心情词,引导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精神。(4)课件呈现:“那只电灯泡,后来成了他课堂上极珍贵的教具,一直被他保留到若干年以后,直到他们那个边远的小镇终于也通了电” 。 (体会这个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以及他的执着追求带来的益处。 )2、聚焦“看海” 。(1)指名朗读,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交
16、流感受。(2)对于他为什么冬天去看海,你读明白了吗?(省钱省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来他省钱?(做硬座车)(3)那么冬天他看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文中句子)( 4)师:你想不想也看看这雄奇的冬日大海?课件展现北戴河冬日风景,边展现边解说北戴河的气候特点以及大海一般不结冰的常识。让学生在释疑中欣赏冬日大海的美景。(5)师:同学们看海的样子十分专注。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看海的呢?(生读)课件呈现:“ 把冬日的海景看了个够,从各个角度看,在各种光线下看,从容地看,哼着歌看,甚至跳着舞看”假如你看到一个人这样看海,你有何感想?(体会作者“人生没有这位西北高原小镇的小学老师丰富多彩”
17、的感慨。 )3、聚焦看海人师:对小镇老师看灯与看海的两次描写,使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镇老师?(引导交流)4、聚焦文本方法这样敬业(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的小镇老师,是谁写的?(刘心武)他为什么称他为“冬日看海人”而不称他为“看灯人”呢?(学生难于回答时,就引导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课件呈现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对比品读,划出两个自然段中有联系的地方。 (前面写“偶然遇到” ,后面写“就偶然地遇见了一回” ;前面写“和他交谈” ,后面写“他走后” ;前面写相貌,后面写“不大能形容出他的相貌了” ;前面写“眼睛闪烁很有劲的光芒” ,后面写“那闪亮的眸子” 。 )师:
18、这样一对比,你有什么感觉?(回忆)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师:作者唯一一次遇到看海人是什么时候?(看海人即将坐车回家) ,接着作者写了什么(看海人与他聊看灯与看海的经历) ,最后又写什么?(看海人坐火车回家)这种写法叫“倒叙”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分层品悟,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与方法认知螺旋上升。 )三、走出文本,升华体验师:课文学完了,可是我现在的感受可以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本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萦绕” 。我的脑子里萦绕着小镇老师“那闪亮的眸子” 、 “那一身大海的气息”萦绕着他的新的追求!我想,作者刘心武也一定是不止一次的揣摩着这位仅有一面之缘的看海人的新追求吧!同学们,如果你也惦记着他,那么,就拿起笔来用你丰富的想象来续写他的新故事吧!你可以将眼光投向自己或身边的人(比如你的老师、爸妈、朋友) ,像刘心武那样去把他们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故事展示给大家!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课件展示小练笔):任选一题:1、续写看海人新故事。2、以自己或身边人为主人公,写一写有关执着追求的故事。(设计意图:小练笔的设计使学生能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自觉运用。同时,两种选题的设计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又能拓展对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冬日看海人方法中心句 首尾呼应小学老师 倒叙 看灯 看海( 敬业、执着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