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核舟记(第三课时)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本文以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厂不过数寸的核舟,赞美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教学重难点: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 课时
2、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学生背诵第 3、4 节。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指名学生翻译第 5 节,教师补充。第 5 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译成现代
3、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第 5 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以上四节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叙
4、,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二)指名学生翻译第 6 节。教师补充。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核舟
5、“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 2 节开头相呼应。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三、质疑问难。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四、拓展延伸。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六、布置作业1.做课后“思考和练习”三。2.做课后“思考练习”四。七、板书设计(自行设计)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