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 届高一联考历史试卷遂 川 中 学吉 安 县 中命题人:遂川中学 肖小鹏 审题人:遂川中学 谢 芳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杜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B.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C.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 D.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2
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郡的地位比县高 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3.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 ;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世官制度己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4.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了“不能肯定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会被认为是统治人民的理想的典范”到“保存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每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的自然的和公认的目标”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3、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C.藩镇割据局面的终结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端5.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后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中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6.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圭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
4、亡国之政也。 ”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中书省门下省不该互相牵制C.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D.三省六部制能抑制宰相权力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 ”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机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C.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8.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 “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
5、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9.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 “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0.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
6、大会啊。 ”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11.“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 。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 )A.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 B.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 D.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12.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 “而奴役是违背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
7、自然法C.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13.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白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A.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14.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
8、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D.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15. 1689 年 3 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 120 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 60 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 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 ,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B.限制国王的行政权C.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D.依法监管王室财政16.有学者评价说:“它给世人的启示是,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民主法治的信仰,可以推动一
9、个新生民族从孱微易折变得坚不可摧。 ”该学者在此评述了( )A.法国 1875 年宪法诞生的意义 B.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作用C.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D.1787 年美国宪法诞生的价值17.17 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 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18.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
10、此,1701 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19.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 58 比 42 票否决了该提名。根据美国宪法,里根总统应该( )A.另择合适法官人选 B.强行任命该名法官C.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D.调解两派之间矛盾20.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
11、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C.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 D.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21.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某条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知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关于这一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双方出于规避外交冲突的考虑C.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在当时对双方都有利22.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称,民族主义是被征服民族抵抗战胜民族,是以本党之民族主义主张融合与此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以与战胜民族反抗。四一二政变
12、后,蒋介石由支持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这反映了( )A.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 B.国共两党开始出现利益分歧C.资产阶级反侵略失败 D.中共民主革命目标发生变化23.在四川方言实景剧抓壮丁中,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宣传下,青年学子慷慨激昂,投笔从戎。发生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幕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 )A.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 B.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C.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D.共产党影响逐步扩大24.毛译东说:“中国社会是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国事是
13、国家的公亊,不是党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据此,中共在根据地( )A.建立革命统战线 B.建立抗日民主政府C.实行务实土地政策 D.确立政治协商制度25.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加伦提出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军队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同时用部分兵力监视与防备湖南、江西边境与广东、福建边境,待两湖战场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该地区之敌。最后,集中兵力北上,消灭敌人盘踞在华北地区的残余势力。加伦此时供职于( )A.南京国民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北京国民政府26.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陆军省
14、的一份报告称:该事件背后有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活动,中国会因此分裂,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的亲苏势力将占优势,中国的抗日势力也将增强。这一事件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红军陕北会师27.“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 ,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28.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经济备战工作速度加快,据一份公函记载:“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
15、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公函中这一信息意在( )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 B.增加军需供给防备日军侵犯C.提高华东地区战略国防地位 D.强调安定国内仍为首要任务29.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感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己是大势所趋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0.蒋介石说:“所谓抗战到底 ,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
16、争同时结束。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 ”这表明蒋介石( )A.与中共主张相一致 B.坚持积极抗战路线C.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D.主张依靠国际力量抗战31.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 180 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A.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B.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C.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D.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的活动32.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
17、道德情操论 (1759 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33.1895 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C.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4.全球通史写道:“没有人料到会发
18、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 ”这里所说的“新机构”是(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沙皇政府C. 工农苏维埃政府 D. 军事革命委员会35.1831 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 ;1834 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B.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
19、分化C.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D.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36.2005 年 12 月 24 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 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 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D.“九二会谈”
20、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37.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过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对于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9.美国解禁外交档案显示,1972 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以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
21、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外交上听命于美国C.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D.美日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40.1975 年 3 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这一现象说明了( )A.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 B.“文革”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外交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二、材料题(20+20+20,共
22、60 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徒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
23、求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材料二:进入 20 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 1911 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 (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 (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 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 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
24、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6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5、 (10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材料二:l837 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
26、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 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 5 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
27、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2 分)43.2017 年 9 月 18 日是九一八事变 86 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4 月 19 曰社论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9 月 17 日社论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大阪朝日新闻1931 年 10 月 15 日布告材料二: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
28、,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1931 年 9 月 23 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材料三: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
29、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国内舆论的变化。 (4 分)(2)据材料二、三,归纳国民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的措施导致的后果。 (8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的启示。 (8 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封建政治呈现浓厚的宗法色彩,根据所学我们知道
30、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对社会习俗中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传统伦理范式的“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社会现象等等亦有影响。而宗法制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信息“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相悖;D 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应该 C。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说的是军功可以授予官职,这明显的打破了原来的分封制,郡县制开始萌芽,
31、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全面推行;材料“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 C 项错误;D 项错误,赵鞅是军队的统帅,不是晋国的国君。所以答案选 A。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官制,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姜太公“辅佐文王”,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故 A 项错误;由姜太公“辅佐”文王兴盛西周得知,当时文王并非大权旁落,故 B 项错误;“耕于梓野”的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卖饮于孟津”的姜太公后辅佐文王,说明当时官员选拔并非完全按门第世袭,故 C 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直到西周实行
32、分封制,才形成天下公主的局面,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保存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每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的自然的和公认的目标”可知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思想文化,排除 A 项;C 项表述过于绝对,题干中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D 项。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材料观点认为从汉至明清皇帝为加强权力,不断发展新的权力机构约束原有的权力中心,比如宰相。汉朝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参知政事都是为了分化或削
33、弱旧权力中心而设置的。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没有此功能,故选 B。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希望门下省从万民和国家利益出发,不要避私怨,顺一人之颜情,这说明了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C。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内阁制度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表明君主还是有实权的,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 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成
34、为正式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并未削弱君主的权力,相反却加强了君主的专制。B 项包含在 A 项之中;CD 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A。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得知,其时南书房还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 A 项错误;依据题干“非上所亲言者不得入”得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 B 项错误;因南书房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 C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9.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
35、信息的能力。由“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可以分析出监察官员位卑,由“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可以看出其权力较大,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错误,监察官员主要是监察职能;C 项监察机构庞大臃肿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中的行政效率材料没体现。10.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嘲讽。其不满主要针对的是公民大会的成员构成,认为公民大会被大量诸如铁匠、农民、小商贩等缺乏政治素质的人所充斥。与反对缺乏政治素质的人参政相应的即提倡精英政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缺乏足够信息支撑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没有“代议制”的主张,故
36、B 项错误。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的代表,材料里面表现的是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不满,故 C 项错误。与缺乏政治素质的人相对的并不一定是贵族,故 D 项错误。11.D【解析】试题分析:“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指的是雅典民主制中的“轮番而治”的特点,雅典社会没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说明雅典社会是一个相对公平和正义的社会,D 项正确。A 项题干没有体现;雅典是奴隶社会,其民主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BC 说法错误。12.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信息可见,罗马法学家认为在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法的存在,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奴役压迫的现象是相违
37、背的,可见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故选 A;材料中罗马法学家并没有否定罗马法的作用及其中的法治精神,故 C 错误;BD 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13.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民主制中,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白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故 A 正确。人民当家作主,属于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故 B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度化、法律化特征,故 C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故 D 排除。14.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种民事诉讼,也由法庭处理;债权人可以将其
38、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罗马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故 A 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故 B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故 D 排除。15.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 120 万镑的税款,1697 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 ,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议会依法监管王室财政,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保障国王的军事权,且当时国王没有
39、军事权,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限制国王的行政权,故 B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王室财政独立,故 C 排除。16.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民主法治的信仰,可以推动一个新生民族从孱微易折变得坚不可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民主法制的特点,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体现了材料主旨,故 D 正确。法国,不是新生民族,故 A 排除。英国,也不是新生民族,故 B 排除。 德意志帝国宪法 ,不符合民主法治,故 C 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 年美国宪法17.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
40、联制改造成联邦制,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故 B 正确。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不符合美国,故 B 排除。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也不符合美国,故 C 排除。美国也没有“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故 D 排除。1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于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1701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规定了王位继承原则。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这样国王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
41、么就会出现女王。另外,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也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根据这一规定,安妮公主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最终是索菲亚公主的儿子德意志王公乔治一世得到了继承权。这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故选 D。1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 58 比 42 票否决了该提名”说明总统违背宪法,故项正确。20.D【解析】试题分析
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政府向皇帝负责,故 A 项错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故 B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 C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 ”说明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故 D 项正确。2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法主权的破坏。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的司法主权的破坏,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人在华犯罪不可以逃避制裁而是交给外国人处理,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是不平等的规定,并不是出于规避外交冲突的考虑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43、,排除;在当时只对列强有利而非双方都有利,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2.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坚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以民族主义为指导,联合各阶层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四一二”政变后转而压制民众、镇压民众团体。这种由联合民众到压制、镇压民众的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故选 A。BC 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国民党政治立场的变化,并未体现中共的民主革命目标,故 D 错误。23.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四川地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 AC 两项;根据材料中抓壮丁与征兵宣传可以
44、分析出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故选择 B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24.B【解析】试题分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为了联合抗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组织抗日民主政府,故选择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政策,排除 C 项;政治协商制度是建国后的政治制度,排除 D 项。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广州国民政府进行的北伐战争,所以加伦此时供职于广州国民政府,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广州国民政府北
45、伐而不是南京国民政府北伐,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广州国民政府北伐而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北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广州国民政府北伐而不是北京国民政府北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背后有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活动指的是在西安事变时共产党给张学良做的思想工作,中国的抗日势力也将增强指的是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所以这一事件是西安事变,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而非国共第二次合作,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而非遵义会议,选项
46、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而非红军陕北会师,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指的是调动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所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的需要,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问题而非国民大革命,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问题而非社会主义革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问题而非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47、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得知,国民政府并未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准备将“济南.金陵二厂” “移于安全地点” ,并没有增加军需供给的信息,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得知,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除“济南.金陵二厂暂不迁移”外,并未在华东采取提高战略国防地位的措施,故 C 项错误;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所以担心因迁移工厂导致“剿共”军备供应的减少,故 D 项正确。2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
48、义蜂拥而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选B。AC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3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 “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 ”的信息说明蒋介石从国际援助的角度来抗战,故项正确;中一致错误;B 中积极抗战错误;C 中路线吹蜡烛没有体现。3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 180 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1924 年到 1926 年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国民党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故 A 正确,排除。北伐军进上海,在 1927 年,故 B 错误,符合题意。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故 C 正确,排除。列宁、孙中山逝世都在题干时间范围内,故 D 正确,排除。3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