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滇缅公路,杜运燮,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51年起在北京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34年返回福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初期,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
2、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杜运燮的作品秋因“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等诗句,而被指责为“朦胧诗”,由此他再次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他后来出版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等作品集。 2002年7月16日辞世,享年84岁。,滇缅公路穿梭在滇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像一条巨龙,抬头时与蓝天亲吻,俯身时到江流饮水。太平洋战争后,海上交通被截断,它成了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大通道,欧美援华物资由它输入,它“送鲜美的海风,送热烈的鼓励,送血,送一切”,支持了中国抗战。要知道,这条巨龙是滇西人民(主体是农民)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条件下,
3、凭一双肉手,在悬崖峭壁和沟涧河谷中抠出来的通衢大道!面对如此伟大的工程及它的巨大贡献,使得诗人杜运燮倾其热情对其进行了歌颂,中国政府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