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466907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一第五单元小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小结,十五、蒹葭,十六、种树郭橐驼传,十七、病梅馆记,课题目录,十八、诗二首,诗经介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六义,体例,内容,风 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 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 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赋 直接铺陈叙述 比 比喻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2、。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蒹葭今译,蒹葭之美,内在美,外在美,意境美,朦胧美,距离美,叠章,押韵,双声叠字,悲情美,画境美,艺术特色,一、事实的虚化二、意象的空灵三、意境的整体象征,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作者

3、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

4、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5、三、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柳宗元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

6、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提倡“文以明道”。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字词句基础知识,一、字二、句,字,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 2.词类活用 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非

7、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掐) 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3.古今异义的词 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4

8、.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字,句,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

9、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养树之道 治民之理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对比,类比,类比,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式的寓言),写作背景及主旨,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

10、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本文是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类推出“养人”也须“顺性”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养民”治国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龚自珍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

11、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字词句基础知识,一、字二、句,1.一词多义 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作为)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 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可以(能够)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把)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

12、以其智力为也(凭)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把) 以求重价(来、用来) 以五年为期(用、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来、用来)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来、用来)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来、用来),字,之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的)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的)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的) 梅之欹之疏之曲(取独)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的)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的) 而江浙之梅皆病(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取独)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它”代梅) 纵之顺之(“它”代梅) 必复之全之(“它”代梅)

13、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的)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它”代梅)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字,字,3.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夭其稚枝(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纵:使放纵地生长。顺:使顺其自然地生长。) 必复之全之 (复:使恢复、使复原。全:使健全。) 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 (为哭泣) 乃誓疗之(为治疗)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为治疗) 名词作状语: 心知其意 (心:在心上) 名词作动词: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造成罪过) 而江浙之梅皆病(呈病态、

14、成为病态)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呈病态、成为病态),句,1.判断句: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江浙之梅皆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2.被动句 甘受诟厉 (受:被) 3.省略句 予购三百盆, 纵之顺之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于地 4.介词结构后置: 悉埋于地 (悉于地埋,全在地里种植),主旨,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

15、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

16、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二首,咏史,作者:左思,中国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人。左思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饮酒,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咏史赏析,咏史,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17、“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饮酒赏析,饮酒,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

18、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陶渊明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自是由于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陶潜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第五单元总结,山川草木,构成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是引发灵感和哲思的一个源泉,诗、骚以来,无数歌咏树木花卉的佳作,众多由花木意象生发的名篇,或抒发真挚情感,或讴歌理想人格,或体现高雅情趣,或揭示深刻哲理,林林总总,异彩纷呈。,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