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 1 第第二课时第三组:如何为画面配音?齐读 7、8 两自然段,讨论:如何给这段心理描写配音?教师适时点拨以下三个问题:O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 “不幸”? 明确: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白道理之前的“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O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明确:不许小兄弟放风筝O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 “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 “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请学生试读 “有过这样的事吗?”)明确: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因而感到
2、沉重和悲衰。教师小结 :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四组:让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讨论: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组镜头?(一个人走在寒风中的情景加上内心独白)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O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
3、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悲衰”意想不到,也摆脱不了。“我”这个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只有不见春天,不见风筝,才能摆脱悲衰。 页 2 第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领会写法在鲁迅先生回忆往事时,如何描写“我”来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明确:以“我”的情感经历为主线,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四、体验拓展 说说小时候你最难忘的一个游戏,并为该电视短剧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词。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各位导演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