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 页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3、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文章了(风筝 )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的情况。 (打出幻灯,老师强调再记忆)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的童年是否与别人不同呢?我们从风筝中知道鲁迅是一个严肃的甚至对自己都很苛刻的人,那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严肃的吗?(学生齐读课前导语)鲁迅的童年是充满童趣和童
2、真的。二、文学常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选自鲁迅的哪个作品集?-朝花夕拾 。这也是散文集(强调记录) 。谁来解释一下这个书名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成年后回忆儿时的事,并把它记录下来。这篇文章是鲁迅在 45 岁时写下的,写的是童年的事情。补充写作背景:受到文人集团的排挤,从北京到厦门,用回忆童年时光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情。三、分析文章标题和结构 1、从题目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文章内容,写作顺序:空间、时间)这样写的好处:条理分明。打出幻灯的总结,让学生记录在课文标题之后。2、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文章的标题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并
3、找出过渡段。第一部分(1 8) ,第二部分(9 24) ,第九节过渡。过渡段归下不归上,凡是过渡段皆如此。四、细细品味第一部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一)整体感知:1、师范读第一节(1 )第一小节作者用一个词表达了百草园在其心中的地位乐园。(2 )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与“ 确凿”是否矛盾?“似乎”表示不能肯定,因为时间间隔久远,印象已经淡薄,所以用不肯定的语言。“确凿”表明百草园曾给我带来无限乐趣,使我记忆深刻。这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给我记忆深刻带给我的无限乐趣第 2 页 共 5 页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用哪些事物来具
4、体表现百草园中的乐趣?百草园的景物(2 节)美女蛇的故事( 36) 冬天捕鸟(78)3、齐读第 2 节(1 )这节写了很多景物,但作者用了几个词语把它们连缀起来,条理清楚,你能发现吗?(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 )从这个句式及文章具体内容看,重点是在两个“不必说 ”还是“单是”?重点在“单是” ,这个句式使文章条理清晰从整体到局部(泥墙根一带) ,详略分明。(3 )分析景物描写:“不必说”带出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带出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
5、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请同学速读“单是”后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你觉得哪些最有趣,为什么?(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且有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小结:这节写百草园的景物,有详有略,有静有动,还从景物的各个方面来写,比如“碧绿” 、“紫红”是色,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方面?(状“光滑” 、 “高大” 、 “伏” 、 “木莲一般”等等;声“长吟” “低唱” 、 “弹琴”等;味“又酸又甜” )第二段是从一个
6、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看看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从“我”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样子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充满幻想的孩子。 )4、分析美女蛇故事(1 )作者怎样由景物过渡到美女蛇的故事的? 以第三节过渡(2 )一个学生领读这部分。(3 )作者写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也能体现孩子幼稚而富有幻想力的真实心理5、一个学生朗读 78 节(1 )作者在下了雪的百草园可以玩哪些游戏,重点写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重点?第 3 页 共 5 页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重点
7、写捕鸟。因为前两个少人鉴赏,不适宜,不合儿童心理。来衬托捕鸟的乐趣。(2 )仔细阅读,找出捕鸟过程中,人的动作词语。 (扫、支、撒、系、牵、看、拉)拓展:想想,你玩过什么游戏或观察过什么事物,用一系列动词来描述一下。四 过渡段1、本节中三个“也许”表明作者当时什么心理,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对家人让“我”离开百草园去上私塾原因的各种猜测,省掉其他各种猜测,表明离开百草园对“我”当时的震撼和巨大影响。2、本节最后几句、Ade 表明了“我”什么心情?离开百草园时依恋不舍的心情,以这种心情突出百草园是乐园。五 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补充寿镜吾、何谓三味
8、的有关介绍 寿老师自 20 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 60 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1、你怎样看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2、你认为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苦”在何处:(1 )先生要求严厉,玩得不自由;严肃、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2 )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苦:难读,难懂。3、三味书屋“乐”在何处:(1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2
9、 )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中的乐趣也自然加多;“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 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3 )偷玩乐。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腊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 乐意所为;读书疲惫之时,偷看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 又别有情趣。(4 )收获乐。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也多起来”, “成绩却不少了” ,还用画换了钱。(5 )先生乐。 “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方正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 的崇敬,给 “我”带来了人生的最大乐趣;不
10、仅当年印象深刻,而且至今难忘。先生的开明之举,使我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先生读书自乐的情形,也给单调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一大乐趣。粗看是写读书之苦,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读书之乐。让作者感到苦的是难读难懂的“死第 4 页 共 5 页 书”和那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不是那里的人,更不是厌恶那种生活。相反,对那段生活充满了甜美的欢乐回忆。六 你怎样看本文主题? (结合课后练习讨论)对三种说法言之有理皆可,教师总结时应肯定有价值之处,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附:“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关于“三味”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本文作者是当年执教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之孙,关于“三味”
11、的含义,他的解释可能更能体现“三味”的本义。 三味书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间书屋,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我想谈一些实况,以供参考。 “三味书屋”的由来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
12、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 ,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 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
13、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云巢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
14、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第 5 页 共 5 页 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
15、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
16、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的本义不应掩盖 在探索三味的含义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归结到劝人珍惜光阴和认真读书,种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应实事求是还“三味”本义,而不应任之以讹传讹,甚至演变到掩盖了三味书屋的创办形成和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坐堂执教人等等的本来面貌。 学海无涯,探索亦无止境。近日我从浩如烟海的方志古籍中,又了解到有关“三味”新的情况,兹补记于下: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士“王了望”,因不堪宦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曾为人题写过一幅中堂和两条对联,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写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推算起来,要比三味书屋的形成早 160 多年!可见,由镜吾公口授家传下来的这三句祖训确有出处。想必是当初韵樵公曾见到过,心有灵犀相通而引起同感,遂借来用作“三味”的内容。 (作者系是寿镜吾先生惟一健在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