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4626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0.社戏 第2课时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社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初备 统复备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

2、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 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 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 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 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

3、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

4、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讨论明确: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

5、“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 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6、天真活泼。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

7、”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

8、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