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4土地的誓言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4221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土地的誓言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4土地的誓言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4土地的誓言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4土地的誓言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3、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预习:这是一篇_(文体) ,充溢着_的爱国热情。文题土地的誓言可理解为_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_,_人,_作家,抗日战争征时期他先后出版了_ 、_ 、 _等长篇作品。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 )嗥鸣( )谰语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污秽( )、解释词语炽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一、导入新课: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 ,

2、主要情节是讲述格桑与雪儿达娃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藏民生活。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格桑与雪儿达娃等众多藏民在白皑皑的雪山之间,在广阔辽远的草原上,誓死抵抗西方强盗入侵,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脚下的土地。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离乡背井,远离家园。试想,他们内心深处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1、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 黄河大合唱 ,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

3、课文。 要求:(1)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 、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4、感知结构内容。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二) 、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3、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

4、出来?试举例谈谈。 (4 人小组讨论)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改成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

5、抒情效果。(三) 、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 “涌

6、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 ,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7、。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

8、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3、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

9、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_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 “她召唤”?“

10、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写一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参考答案:1炽痛 泛滥 斑斓 怪诞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5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 。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6略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