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3176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素材(语文版七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用心 爱心 专心 1济南的冬天备课资料作者 老舍(18991966) ,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 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 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 。1930 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 离婚 牛天锡传 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老舍辞去教职

2、,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 1946 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 1949 年底返回北京。从此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也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 年至 1965 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 (1951 年) 、 茶馆(1957 年) ,另外还有女店员 全家福 宝船 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 年 12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 年 8

3、月 24 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 67 岁。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题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 ,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一、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二、 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

4、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穴为“冬天的济南” ,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 ,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八一筹。 三、 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 ,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

5、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 “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 。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 ,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体裁 用心 爱心 专心 2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散文都应作到形散而神不散。 济南的冬天具有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 ,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

6、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 “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 。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 。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 。 (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 25 自然段):先写“理想境地” ,再写“古老的济南” 。写“理想境地”(老城,有山

7、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形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写“古老的济南” ,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 第三层:写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心灰色的树影。 (整体感受)主题 这篇文章看去似乎是客观写景,没有思想寄托,其实它包孕着作者对祖国的爱。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达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

8、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这种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 济南的冬天主旨是:暖和、安适。 其点睛之笔是第 2 自然段的第二句:“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说的是济南, “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说的是冬天,“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说的是特点;“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点出“暖和安适”的主要原因, “暖和安适”是效果。这句话基本意思就是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 ,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

9、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 ,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 ”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 “响睛” “温晴” ,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 ,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 。接下来写水, “不结冰” “冒热气” “水藻真绿” “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 写作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3一

10、、本文写景艺术特色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 (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紧紧抓住这点,使笔下种种景物跟“温晴”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写雪景,仍和温晴有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 ;而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 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第 2 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全景,第 3、4 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山色,第 5 自然段主要写水上景色。全文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长轴,也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

11、起来,给人和谐的美感。 全文色彩缤纷。我们可以看到不下十种颜色:蓝的天,白的雪,青黑的矮松,暗黄的山,绿的水藻,红的屋顶,灰色的树影,银色的镶边,微黄的阳光,粉色的薄雪这些色彩揉合在一起,是那样鲜明匀称,宁静妩媚。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 2 自然段) ,然后再饱览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4 自然段) ,最后再到垂柳岸边领略“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的水上景色(第 5 自然段) ,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这是就大层次来说的,大层次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 2 自然段,由写景兼及写人,第 3 自然段由

12、目雪而兼及写晴,第 5 自然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错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层次安排,犹如镜头的移动:先看“摇篮”的全景周围小山(再从上往下)山尖,一道银边;山坡,水纹的花衣夹着一些小村庄;山腰,粉色薄雪再看山下河水水中绿藻冒着热气水边垂柳(再从下往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 (三)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景物或尺幅百里,或纤毫毕现。偌大一个济南,竟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抱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宏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 “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这是景物 的近

13、者细者。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听;远景大景可以冲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病。古联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是说非远观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听无以觉出流水竟然无声。这说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可偏废。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如第 5 自然段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自然段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屋顶上的雪

14、。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逻辑倾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 (四)写景映衬得法,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鲜明。 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得法,则相得益彰,化平庸为神奇。文章以矫极的音里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都是映衬的妙笔。文中说到的“黄草山” “小灰色树影”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放到下面一段话中,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

15、的天地!而“黄草山” “小灰色树影”正是这幅美丽图画中不用心 爱心 专心 4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写景时虚实写法并用,景物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形象十分必要,但要不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必须仰仗虚写手法。因此在作者笔下,冬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细语;那些长技的垂柳, “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这些都是文中虚写传神的佳句。 (六)适当点题,景物自身蕴含的意义更加显豁。 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文章在描写了小雪山景之后,突然掉转笔锋,以评论者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

16、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大秀气!”这话,既可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外,又可说是在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的妙处也就跃然干所写景物之上了。 二、本文具有绘画美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1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村暖。 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 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 这里运用了绘画艺术中“以形赋形”的烘托方法。 (二)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 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 ”老舍

17、先生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城的东南西北,只画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画山,不画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接着引导 读者展开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难保暖和。 ”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画形体,只画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和城、山浑然构成一幅画面。 三、 “比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以比较来显示济南冬天的“温”和“晴” ,用比喻来体现它的“温”和“晴” 第 1

18、 自然段纯然是比较:用北平和济南、伦敦和济南、热带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因为唯比较才能比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又因为作者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生活过,有过细致的观察和切身体验,放才有比较的条件。 作者 1898(一说 1899)年出生于北京,直到 1924 年受聘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侨居六年后于 1930 年经巴黎、新加坡回国。其间又曾在新加坡执教一个短时期,次年任齐鲁大学教授,自此至 1934 年客居济南。这段经历使他有可能从比较上来观察济南冬天的情景。 比较不限于第 1 自然段。 第 2 自然段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不单有阳光,而且还温暖的特点,又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直

19、接的而是侧寓的。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 “阳光、暖和、安适” 已使人感到春意,下面又说“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似春又不到春,作者并不说这里的冬天像春天一样暖和,这是直接的比较,而是从济南人的感觉来写:“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的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似乎春天已经到了。更妙的是下面一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虽非春天,却令人并不急望春天,这样的比较多么巧妙! 用心 爱心 专心 5第 3、4 自然段描述济南冬雪的景象,这里也在作比较,在冬雪上和北国的别的地方作比较。作者突出

20、了这里特别的地方:“下小雪” ,说:“济南是受不了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令人从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比较中领会了济南冬天雪景的特点。第 5 自然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用它“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来和北国别的地方的结冰作比较。济南北面的黄河,冬季常常冰冻,济南则很少结冰。大明湖有时也结冰,但只冻半个湖,另一半则不冷。据说是因为不冻的半个湖下有泉, “冒点热气” 。 此文从整体说,是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来记叙的。但这却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写作方法,而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体验积累的自然流露,所以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在整体表述上是用了比较的方法,而在局部的描写上则运用了许

21、多比喻。 如用“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比喻“这一圈小山” ,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小山矮松顶着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团花”比喻“小灰色树影” (以上明喻) ;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用“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 ,用“是张小水墨画”来比喻“顶上卧着点雪”的“古老的济南”(以上暗喻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 2 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

22、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 1931 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 3 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

23、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 3 段和第 5 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 一是讲读结合。老舍是语言运用大师,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十分讲究,需要细细研读和揣摩。在讲解课文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十分重要。二是讨论圈点。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由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到启发,掌握知识。三是比较教学。本文和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

24、篇,但在写作方法、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本课与春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认识。 学法 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和讲解,仔细阅读,圈点批注,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得应有的启发。 课时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 3 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用于熟悉课文和讲读一、二段,第二课时用于讲读三、四、五段,第三课时用于归纳小结(包括与春的比较) 。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6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提示

25、”和注解,听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几个词的注音和解释,结合抽查指名学生完成。 2、讲读第一段。先要求学生阅读该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讨论并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 ,因为一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二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这是作者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写出来的。 3、讲读第二段。指明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用得最生动的 3 个动词,说明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过讨论明确:“晒” 、 “睡着” 、 “唤醒”这 3 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济南写成了一个小婴儿

26、, “暖和安适”一词写出了它的神态。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得睡着?从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过讨论明确:文中写小山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的比喻句说明济南周围的那圈小山使济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的睡着;这是写晴朗阳光照耀下的小山。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这说明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性情”?找出一个双音节的形容词来回答。明确:济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第三段,要求: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

27、“山上” 、 “山尖” 、 “山坡” ,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 ;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明确:三个动词是“顶” 、 “镶” 、“穿” ,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指名朗读第四段,要求:找出两个相同的动词,指出是什么写法,照应前文哪句话?明确:动词是“卧” ,是拟人写法,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讨论: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写出的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 (比喻) 。 3、指名朗读第五段,要求: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

28、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词句是“贮蓄” 、 “全拿出来” 、 “精神” 、“不忍得” 、 “照个影儿” 、 “蓝水晶” 、 “像地毯上的小团花” ;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 、 “冒热气” 、 “水藻绿” 、 “澄清” 、 “水天一色”的特点。揣摩结尾一句:“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 、 “慈善” 、 “秀气” 、 “像水墨画” 、 “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齐读课文,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 第三课时: 1、提问(难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讨论明确:作者

29、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 、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点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点。 2、提问:本文各个段落写作的对象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一写济南冬天天气,二写阳光照耀下的小山,三写雪后山景,四写城外远山,五写济南冬天的水。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73、提问: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明确: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主要有以下不同:一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春运用的是重彩浓墨

30、描绘的方式,激情涌动;济南的冬天则是采用聊天谈话的方式,稳重含蓄。二是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 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三是修辞不同:济南的冬天采用谈话的语言,除了比喻、拟人外,没有其他什么修辞;春采用了比喻、拟人、叠词叠句、排比、引用等诸多修辞。四是文采不同:济南的冬天显得平实, 春写得文采斐然。 济南的冬天运用比较一览表 段次 比较次数 比较内容 比较层次 比较目的 比较方法 比较效果 一 三组 1 北京冬天济南冬天 (刮风) (没有风声) 2 伦敦冬天济南冬天 (看不见日光。雾) (响晴) 3 热带地方济南冬天 (日光那么毒,叫人害怕) (温晴) 整体比(总体感受) 求异比(

31、比出不同特点) 实比明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 二 两组 1济南的山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小圈儿, ”(小山是封闭型的)特点:没有风声,暖和安适。其他城市的山(未出现)没有济南的山的特点,所以有风、寒冷 具体化 求异比(地形不同) 隐比 暗 比(比较的一方没有直接出现) 既写出济南温和美丽之景,又提示了济南冬天“温睛”的原因 三、四 一连串(四方面) 济南小山雪北国雪景; 1 山上青黑的矮松,树尖上一髻“白花” 2 全白的山尖和蓝天形成对照 3 山坡上由于雪的厚薄不同,形成黄白彩纹 4 日落里微黄的阳光使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 具体比(色彩比形态比) 求同比(冬天和春天一样) 实比侧比 突出济

32、南小山秀气,写出济南冬景“温晴”特点 五 一连串(四方面) 济南冬天的水北国其他地方冬天的水,结冰 1 不但不结冰,倒塌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2 绿得出奇 3 河水,天空合成一块蓝水晶 4 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小灰树影 具体比(色彩比形态比) 求异比(济南冬天的水与众不同) 隐比暗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和整体美 (编者按:“比较” ,严格地说,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济南的冬天中的比较,严格说只有第 1 自然段中的三个明比,其他部分大多比较的一方并未出现,只是分析者推想出的比较,因此引出“隐比,暗比”的概念。我们在参考此文时,应把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和特殊意义上的比较

33、区分开来,做准确理解。) 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如下多种修辞手法。拟人;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对比:把济南的冬天和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以突出济南冬天的响暗无风。比喻:小山围着老城,像个小摇篮;松树顶着雪像日本看护妇;以情衬景:用济南人身处冬天却觉着“明天也许就是春天” ,“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这些心情的描述,从侧面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和“慈善” 。 四、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8(一)老舍文学语言的风格:上口、顺耳;干净利落;生动简练。如形容有山有水的老城在蓝天下安适地睡着。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冬天,形

34、容斜阳照在山腰上,薄雪好像害了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无论是动词(睡、唤醒。害羞、卧、贮蓄、拿、忍、照)还是形容词(安适、慈善、秀气)都赋予了人的特征,人的感情。(二)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融情人景,诗意盎然。如文章开头“对于一个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段文字,读来顺畅、上口、富有节奏感。这和作者在语言协调上下了功夫有很大关系。这个意群由两句话组成,内容上是两个对比,但在语言的组织上,却是化散句为整句,两节文字一对称,基本上是单音词对单音词,双音词对双音词。如两个“像我”并列, “北京”对“伦敦” , “奇迹”对“怪事”等等。在整齐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气势贯连,读来很有音

35、乐性。 (三)善施比喻,巧施联想,化静为动,抒发情怀。 文中多处用了比喻,但我们更加赞叹作者的丰富联想。如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由济南冬天的温晴,联想到济南人民的疑问:“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在作者的丰富联想中,山活了,草绿了,济南人笑了,一切都那么生气盎然,济南的冬天也温晴如春了。这一切,与其说富有动态地状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毋宁说创造性地抒发了作者挚爱祖国山河的一腔爱国情怀。 (四)着色敷彩,相映生辉,排比铺叙,妙语天成。 (五)借墨如金、语言凝练。 字词句 全文第一句是说,在作者的经验中,冬天难得刮大风,可是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句式改得明白些,就是。 “冬天要是不刮大风,对于像我这样在

36、北平住惯的人便是奇迹;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 ”不过这样一改,就不及原文的挺拔爽利了。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这是想象,也有拟人意味,使水藻有了贮藏的本领。以此形容水藻绿得透顶。 “天地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为了水藻“绿的精神” ,为了“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所以“水不忍得冻上” 。这是作者替水设想的说法。作者使水藻啊,垂柳啊,水啊都带上了感情,似乎都在为这个济南美丽的冬天着想,添一点美。水藻打起精神,绿得透项,垂柳也要在水中显示自己袅娜的情姿,水呢,当然不忍得冻上。景活了,情也就出来了。 时代背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一九三一年春

37、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系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作者出1898年生于北京,直到1924年受聘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侨居六年后于1930年经巴黎、新加坡回国。其间又曾在新加坡执教一个短时期,次年任齐鲁大学教,自此至1934年客居济南。这段经历不仅对济南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有可能从比较上来观察济南冬天的情景。用心 爱心 专心 9叶子说给女儿:大自然和梦幻的童话

38、潇渝(加拿大)/文 谢如磐/评点 一场秋雨过后,我和女儿从刚刚躲雨的岩石缝中钻出,放眼四望,满山遍野,层林尽染。被雨洗涤后的秋叶,黄、桔黄、桔红、红、深红,在翠绿墨绿的山林陪衬下,透着格外的清新,一直伸向无垠的北方。脚下,小河涨水了,与山上不停淌下的雨水、泉水汇拢在一起,急急地向前奔忙着,像是要去追赶什么。身边,一棵笔直高耸的白桦树,那叶子闪动着,像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好像要看透我们的心底,捉摸我们在想些什么。此时此刻,我们站在山顶上,只想把这美丽的北方秋天的景色,贪婪地尽收眼底,牢牢地记在心里。冬来时再去和女儿一起慢慢体会,静静回忆。 北方的秋天落在寂静的湖面上,起伏的山峦躺在辽阔的湖彼上,

39、爽朗的天挽着朵朵白云铺在湛蓝的湖水上,五颜六色的含着秋霜的叶子嵌在无限大的湖所拼成的天然画板上。(本文的题目值得玩味。并非全文都是“叶子说”的,当然也并非文体意义上的“童话”。姑且往下读吧。先看第1段。时序是秋天,视角是“我和女儿”“放眼四望”。先写静景,写秋叶颜色的词用得准确,多彩而有层次。写小河是动景。写小河和白桦树叶子都在语言上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方法。第2段落实题目上的“给女儿”三字,用了“牢牢”、“慢慢”、“静静”这些叠词。第3段布置了一个壮阔而独特的背景,用了四个“上”的排比句。)叶子说:“北方的秋,是世上任何油画大师都望而兴叹的奇景。即使神笔也不能临摹到秋的气质,描绘出秋的内涵。谁又

40、能画出大自然生命中蕴含了一整年最富魅力、最辉煌的时刻?这是山、湖,这是我们每一片叶子精诚合作一年的最佳杰作。这是天地灵性间的结给。”起风了,山里秋天的风有些刺骨,但却非常清爽。风从一个山头推到另一个山头,风转到哪里,哪里的树就一齐随着风向弯一弯腰,摇一摇头,像是恭候着秋的到来,叹息着夏去得太快!山林有节奏地唱起秋天的歌。歌声从一座山峰滚到另一座山峰,又从一个山谷跳进另一个山谷。于是整个北方回荡起秋天的歇,秋天的歌是夹杂着火红的热情的歌。(叶子开始说话了。这加引号的几句话,蕴含哲理。句式以判断句为主,“谁又能”的反问句使语气有起伏。下面两段写秋风和秋歌。写秋时的“滚到”、“跳进”、“回荡”很有力

41、度,“火红的热情”也写出了秋景的特色。)秋歌里,叶子诉说着一代一代久久流传的故事。秋歌里,叶子说:春天时我从苞芽里挤出,春风给我抹上一层嫩绿,春的气息拥抱着我,春的露滴舔吻着我,春的山林摇荡着我。我和我周围的叶子们一起飞舞,回报给北方一片新绿,奉献给北方一片希望。用心 爱心 专心 10夏天时我膨胀起全身的力气,迎着北方无云的晴空,吸着山林中潮热的气息。我和我周围的叶子们一起长大。北方的山林带着我们一起缩短了与太阳的距离。温暖的太阳在我们身上留下晒过的痕迹。眨着眼的太阳笑对着北方丛林的一片葱郁。(叶子又要说话了。这里没有加引号,但用的是第一人称,说的是与春天、夏天的关系,当然立足点是秋天。写春天

42、时,拟人化的动词有“挤出”、“抹上”、“拥抱”、“舔吻”、“摇荡”、“飞舞”、“回报”、“奉献”。写夏天时“膨胀起全身的力气”,动词也极妙。善用动词造成了本文的动态美。)秋歌里,我们听到山泉的合唱;秋歌里,我们听到飞鸟的共鸣。于是我和女儿扯开嗓门,披着北方漫山秋叶,迎着山林回旋的风。我们开始认识了北方的秋秋歌有些凄凉,有些迷离。一团白雾从遥远的北方山林里慢慢升起,把秋叶、我和女儿一起卷裹在北方第一场飘近的白雪里。叶子说:降落的白雪将遮盖住北方的秋意,当辽阔的北方一片银装素裹时,秋歌还会在雪下面不停地响起,吟唱着春给我们的气息,更给我们的勇气,鸣奏着我们在秋天累积起的诗情画意白雪中的我们将传递春

43、的信息,春暧时雪水将滋润我们不息的躯体。于是我们体会到了秋的襟怀,于是我们明白了北方秋的含义。(上一段是从“秋歌里”听到的、感到的和遭遇到的。本文中的“我”、“我们”有时是指秋叶,有时是指观赏者。弄清楚人称代词的具体所代是阅读本文的难点。下一段又是“叶子说”,此段的“我们”又是指叶子,这里将秋、冬、春串起,充盈着四季的活力。生机的涌动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最后一段是点明主旨,秋的襟怀和含义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夹归纳,那可说成:本文抒写了北方秋的奇美和活力。)名师指点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济南的冬天“,“济南“说地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

44、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全文分6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不大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quot;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用心 爱

45、心 专心 11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文字共四句,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quot;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己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

46、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得“含有应该的意思。“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第二部分(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

47、是写山的,第5段写水。“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表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48、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quot;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夜里山草也许就

49、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一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quot;山“写的:写表情紧承“摇篮“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quot;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