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体会细致的写景以及融情于景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交流以“童年”为话题的习作,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的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童年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社戏中看出来。二、了解作者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
2、情况,再次加深印象。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学生默读课文要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引起你的联想?最好能说说为什么?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教师可先范读一段,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再次感悟,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此基础上:、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
3、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明确: 看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戏,船头看戏,月夜归航,五、学生速读课文要求:、除写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明确:开头写随母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提倡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出示投影):开头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面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文章末尾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
4、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在文中找出表现平桥村淳朴民风的句子,每人至少找 2 处,此外,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不设统一答案。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教师不予纠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己辨析解决。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课文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中的片断,让其他同学闭上眼,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力使学生深切体会语言的流畅自然,激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感情。二、学生精读课文(节)、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其运用之妙。明确:动词:拔、点、磕
5、、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学生“夏夜行船”段,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作者写“夏夜行船”时,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请将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复述出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急迫心情。明确:景象:月色、连山、赵庄、渔火等。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我”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情更是迫切。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明确: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没翻。想看“蛇精”和“跳
6、老虎” ,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 ,然而却不停地唱。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侧面表现戏不好看。、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月夜归航”的段落。要求:朗读中会“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明确: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 ,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揣摩加点的词语,体味生动形象的词语,感悟美好的情感: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明确: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
7、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情形?)明确:“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 “罩”表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你有没有“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并能绘制成幻灯片或图片,课后相互之间展示交流成果。、试背“两岸的豆麦和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一段文字,并想象一下当时你在船上的感受会怎么样?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提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找出社戏全文,让学生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维。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四、布置作业、选一段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摘抄文中的词语,做好词语积累,并学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