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积累文言词汇。2.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3.领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1.领会寓意。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分析故事情节,抓住关键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联系社会生活,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相信学生能从自己选定的角度去思考寓言的内涵,尽量让学生多说,允许从不同角度概括,注意运用比较法,将故事情节作适当改变,然后看看寓意有什么不同。【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2.蚊子和狮子 。(1)蚊子说的“你并不比我强” , “我比你强得多”有道理吗?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有道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2)蚊子与最强大的动物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能胜强者的,不一定能胜弱者;骄傲自大必然失败。四、发散创造1.谈一谈:请学生结合前面对问题的思考,概括这二则寓言的寓意。2.评一评:请学生就发言作评价,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寓意。3.变一变:请学生按以下提示,重新审视故事中的主人公,变换角度,提出新的寓意。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学生充分讨论,自主发言,鼓励创新,不求一致答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两篇寓意深刻的寓言,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3、韩非的寓言故事,继续感受寓言的独特魅力。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朗读这二则寓言,勾画生字词。2同桌为一小组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请同学就字词理解提疑,师生合作解疑,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字词强调:天雨(y):下雨,名词作动词。 智其子:认为聪明,形容词作动词。马无故亡:丢失。 居数月:经过。其子好(ho ) 骑:喜欢。 引弦而战:拉开。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以跛之故:因。4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三、设问探究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 智子疑邻 。这则寓言情节中的要害处是哪句话?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富人子和邻人父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富人为什么要“疑邻人之父”?试给他找
4、找依据。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邻人之父亦云” 、 “暮而果大亡其财” 。(2) 塞翁失马 。“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在文中交替出现,意在强调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强调祸福相倚、不必为眼前的祸福或悲或喜。“马无故亡” 、 “将胡骏马而归” 、 “堕而折其髀” 、 “父子相保”这一连串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说明了祸、福的对立统一关系。2.教师引导概括故事的寓意。四、发散创造请学生按以下提示,结合生活体验,重新审读故事。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自主发言,鼓励创新,不求一致答案。先由学生前后桌几人一起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1.智子疑邻 。
5、(1)如果邻人之父对“天雨墙坏”持不同意见,邻人之父还会被怀疑吗?为什么?(2)如果“其邻人之父亦云”以下情节改为“富人即修墙,盗至而无得” ,故事的寓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单看“不筑,必将有盗” 、 “暮而果大亡其财” ,你想到的是什么?对正确的意见应采取怎样的态度?2.塞翁失马 。(1) 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皆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结合故事谈谈应怎样正确对待福与祸?(2)文章说明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这种转化是否需要条件?(3)如果故事添上这样的结局:不久,因兵源急补,不论条件父子二人皆入戍。故事的寓意有何变化?五、总结拓展1这两则寓言
6、层次清楚,对主人公的刻画言简意丰,方法巧妙,前者是心理描写,后者主要是语言描写,寓意深刻而鲜明。 智子疑邻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告诫我们判断、处理事情不能有主观偏见,更不能以亲疏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塞翁失马说明事物存在两重性,它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失。2这两则寓言和前两则寓言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前两则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这两则寓言重在喻理。3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如这两篇寓言。出示成语: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4写作训练。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发挥想象续写故事。【资料宝藏】1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
7、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2 蚊子和狮子的结构 这则寓言也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点明寓意。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第三层,写蚊子 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
8、,却成了小蜘蛛的俘 虏 。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叹息。故事一开篇,就通过语言描写,着力刻画蚊子勇敢无畏的形象。小小的蚊子敢于藐视强大的狮子,甚至奚落狮子,公然向狮子挑战。“ 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我比你强得多”, 语气肯定有力,充分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接着,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吹着喇叭冲过去”,写出了蚊子一往无前的 坚 定果敢。 “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说明蚊子善使计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这几十个字,不仅把战斗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也点明了蚊子胜利的原因。接下去,写蚊子打败了 强大的狮子之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这一层着力描写了蚊子胜利后的表现:“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9、 ”只十个字,就把蚊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蚊子因 胜利而变得骄傲,才不可避免地落入了“ 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中。结尾写蚊子的叹息:“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最强大的”与“ 小小的”、“ 较量 过”与“被消灭了”这一组鲜明的 对比,正 说明蚊子太得意于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较量的辉煌战绩,根本没把 “小小的蜘蛛”放在眼里,一个“不料”,说明蚊子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自己丧命的原因。不 过 230 字的寓言,情节却安排得起伏跌宕、变化有致。 (http:/)3智子疑邻谈谈古汉语意动用法(陈林森)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
10、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 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 智”是古 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 聪明。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 聪明,也可能并非很 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 产生怀疑。 这个故事讽刺了主 观主义的错误,至于学生就题目所要求的“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能够进行何种发挥就是另外一件事了。这里只谈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有些什么特点。意动用法的典型例子在课文中我们还学过邹忌的故事:邹忌
11、向妻、妾、客人试探,自己比公认的“美男子 ”城北徐公谁更漂亮,结果三个人都说他比徐公漂亮。邹忌对这个评价不踏实,晚上睡不着觉,终于想明白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里的三个“美”,也都是意动用法,表示 “以我为美”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意 动用法。意 动用法通常都可以 变成“ 以为”(也就是 “认为什么是什么” )的格式,但在具体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采取不同的译法。例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打鱼的人对这里的景色很惊 讶)且夫我 尝闻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
12、夷的道德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成以其小,劣之。(促织)(成名因为蟋蟀很小,很看不起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师说)(“师之”,以之为师,可译作:拜他为老师)驼业 种树。(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侣鱼虾 而友麋鹿。(赤壁赋)(与鱼虾作伴,同麋鹿 为友)以上例 到例 是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例 到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 认为宾语 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 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 宾语当作什么。但形容 词和名词变成动词,后面带宾语,既可能是作普通的及物动词,也可能是使动用法
13、或意动用法。那怎么区别它们呢?形容词或名词作普通的及物动词,它和后面的 宾语是普通的 动宾关系,即直接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是不难辨识 的。如: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衣”活用为普通的及物动词,它和“ 帛”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可以 译成“ 穿丝织品衣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所构成的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使 动用法中的谓语所表示的行 为并不是主语所发出的行为,而是宾语所发出的行为 ,不 过宾语的这个行为要在主 语的“ 致使”下才能产生。意 动用法中的谓语所强调的是一种意念,即主 语对宾语产生的一种主 观行为或处事态度。 这些从以上例句的翻译可以看出来。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
14、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 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 化,或者使 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 匠人斫而小之” (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 小” 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 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再比如:左右以君 贱 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身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冯谖吃一些粗糙的食物。)赵孟之所 贵 ,赵孟能贱之。( 孟子 告子上)(赵孟加官进爵使之尊贵的人, 赵孟也能夺去他的官
15、爵使他变得地位低贱。)前一例的“贱”反映的是孟尝君的主观看法(他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降低冯谖的地位,而后来在事实的教育下改变了对冯谖的态度),后一例 则说 的是赵孟实际上可能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能够导致宾语发生符合谓语内容所表示的变化。最后要说明的是,使动用法有 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 词的使 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情况,而意动用法只有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 用法两种,没有什么 动词的意动用法。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其他两种意 动用法推论, 动词的“意动用法”应当是主语认为宾语已经或将要产生某种行为,表示 这种状况的,在古 汉语中一般采用主 谓短语作宾语的形式,如:“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16、”(信陵君窃符救赵)如果说成“臣固还公子也”,则会在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之外,带来更大的歧义 ,所以古代 汉语避免了这种用法。 ( http:/ )4智子疑邻背后的故事(王谨)这篇“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的寓言是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就学过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韩非子的这个寓言却有两个版本。 “宋有富人 ”这篇出自韩非子说难,而另有一篇的出处在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一节中。这另一篇寓言中的主人公只是从宋地搬到了郑地,故事内容则大同小异。但有一句话却是“宋有富人 ”这则寓言中没有的。这则寓言中的主人公郑人,他家和宋人家一 样,都是 墙坏了。所不同的是宋人家韩非子交待的很清楚“天雨墙坏”,而
17、郑人家的墙却是不知道怎么坏了,反正不是塌了半边就是谁拿墙练过崂山之术。所以郑 人家的儿子就对他老爸说:爹,咱家的墙不中啦,赶紧把它修中吧,要不咱家招了贼可不中!(春秋 时古郑国都城在河南新 郑一代,故操中州口音) 郑人儿子说完,来他家串门的邻居二大伯也捋着胡子 说:狗子他爹,你家的墙不中啦,赶紧把它修中吧,要不你家招了贼可不中!郑人听二人言毕,深以 为然:你们说 得都中,可是俺早打算好咧,俺得先去赶集买鞋,回来就把墙 修中!说完就去买鞋了。 诸位都知道,郑人买履通常是很费时间的(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所以到后半夜才回来,却惊 见家中的贵重物品早已被小偷劫掠一空,脑袋里好似进了一个 苍蝇组成的
18、飞行方队, 嗡的一声就懵了,坐地下就哭:孩儿啊!还是俺的孩儿聪明啊!还是俺的遗传基因中啊!肯定是二大伯那老家伙干的好事,要不然他能说得那么准?他的脑袋瓜儿又不聪明,他家的 遗传基因哪能有俺中?哼!放屁 瞅别人,其实就是他放的! 这则寓言的结局与“宋有富人”那则别无二致“ 暮而果大亡其 财”,可要命就要命在我尚未交待的第一句话。韩非子在 讲寓言情节之前说的是:“ 郑人有一子,将宦。 ”就是说郑人的这个儿子,即将去做官了,在上任之前,看到他家的墙坏了,才如此这般劝了他那糊涂老爹。诸位看官同学想必现在心里赛明镜,如同 韩非子一样, 这位先哲 虽然有口吃的毛病,但胸壑中何尝不是通灵剔透?所以可得出以下
19、结论:郑人的怀疑是正确的,邻家二大伯这个土老头说这番话时,当然是早存了 贼心,不 过是先说出来为了逃避嫌疑 罢了。而一个翌日就成为领导的人怎么可能是鸡鸣狗盗之徒呢?何况庄子说“窃国者诸侯”,人家领导还看得上自家这点东西么?又因为未来的领导是自己生养,儿子 说出这 番话时,当然是唾沫星子都 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宋有富人”这则寓言的最后韩非子说: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谬,薄者见疑,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翻译过来就是:俩人说得都不错啊!是灰比土热呀, 怀疑不沾 亲不带故的土老头是很正常的,人不是难以明辨事理啊! 实在是处在那个位置上就犯 难了!先哲这句话在下要斗胆批评一二:其实呀,谁儿子若是
20、 领导,非但不 难判断,简直是好判断得很呢!(2003 年北京晚报)5 塞翁失马悟读(陈永睿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 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 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 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 转而相生” ,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 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 这种随 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 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http:/www. )6古诗文中塞翁失马引用举隅宋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宋王安石用前韵戏赠叶致远:“忘情塞上马,适志梦中蝶。 ”明唐寅齐云岩纵月:“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清蒲松龄夜发维扬:“世事于今如塞马,黄梁何必向遭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