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 爱心 专心5.5 世说新语两则 每课一练(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同步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二则 二. 学习要点:1. 初步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2. 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 能参看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三. 学习难点:1. 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今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别。2. 直译字词与意译语句。 3.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 学习的知识点:(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者:(1)孔子:生卒年代是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u )邑(y )人(今山东曲阜) ,是我国古代
2、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受到了周礼的熏陶,他很早就立志学习古代文化从中寻找治国育人的道理。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五十岁时曾做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大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也就是后世的刑部尚书) 。三十岁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以整理文献教授学生为业,删诗 书 ,定礼 乐 ,赞周易 ,修春秋 , “五经”乃有定本。他的言行记录收入论语 。(2)刘义庆:生卒年代是公元 403-444 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宋武帝刘裕之侄,
3、袭爵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 。(3)王安石:生卒年代是公元 1021-1086 年,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也称“临川先生” ,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生前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二十岁后中进士,直至官居宰相,实行变法,历史称“王安石变法” 。一生著述很多,今存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 作品:(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全书约 12000 字,共 20 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 、为政 、 八佾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
4、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2)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用心 爱心 专心(二). 基础知识:1. 应掌握的字词: 愠 yn 罔 wng 殆 di 歆 xn 辄 zh遂 su 邑 y 丐 gi 谒 y 泯 mn拯 zhng2. 多音字3. 形近字: (三)理解分析:论语六则1. 体裁与内容:这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这六则的第一则选自论语的“学而篇” ,第二、三则选自“为政篇” ,第四则选自“公冶长篇” ,第五、六
5、则选自“述而篇” 。其中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第一则,提出了学习方法,即“学而时习之” ,学习要经常复习;第二则,也是提出学习方法,即“温故而知新”学习要复习旧的,从中得到新的,指出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第三则,提出要处理好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要结合起来;第四则提出了学习应有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提出的是谦虚好学的态度;第五则,指出了在学习上不能满足,要不断进取的态度:“学而不厌” ;第六则,提出学习的态度问题,指出从师之道,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提倡随时随地的向他人学习。
6、这六则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学习方法方面无外乎是提倡“勤” ,学习态度方面就是主张“谦”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采纳的。 2. 应该掌握的字词(除课文注解外): 亦: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行:走 谓:称做,叫做 必:一定 改:改正 用心 爱心 专心3. 通假字:说-悦:愉快,高兴 识-志:记,记住 4. 虚词“而”的用法:“而”作连词,用来连接词或句子,有时表示顺接,有时表示转折,有时表示修饰。表示顺接时可译为并,并且,而且,或不译,例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的可以译为“却”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 ;表示修饰的可
7、以译为“就,来” ,例如:“默而识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5. 课文中的语句演变为成语的有: (1)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3)不耻下问(4)诲人不倦 6. 多义词:则(1)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六则, (2)那么,就。之(1)结构助词“的” , (2)代词 :他,它。世说新语二则之一“期行”1. 体裁与内容:这是一篇古代的笔记小说,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讲述的是古人陈太丘之友不守信而令陈之子很不以为然的故事。2 应该理解的字词:期:约定 乃:才 时:当时 年:年龄信:信用 惭:惭愧 君:第二人称代词“你” ,尊称
8、“您” 3. 作品人物分析:(1)友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和神态(怒、惭)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无信无礼的性格。(2)陈元方:通过对他的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纯真、明理、勇敢。4. 主题:本文通过陈太丘友失信违约的故事,揭示出守信是立世之本,做人之道,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5. 特点: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世说新语二则 之二“乘船”1. 体裁与内容:这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作品讲述了华歆王朗二人共乘一船逃难,途遇一路人求救,华王二人意见不同,但最终还是救下了那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对自己的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 结构分析: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15 句):写华王二人乘
9、船避难途遇求救者而产生救与弃的分歧。 第二层(6 句):写世人以此评价华歆和王朗。 3. 字词(文注外):俱:一起 欲:想要 依附:附着,依赖,从属,携:带领 耳:罢了 遂:于是 4. 通假字:邪耶;语气词“吗” 。 5. 人物形象分析:用心 爱心 专心华歆:说话办事稳当妥帖,能仔细分析情况再做决定,不卤莽,对自己的话负责任。王朗:比较简单,不能仔细分析情况,随意就应允别人,又轻易就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6. 特点:短小精悍,对比鲜明。伤仲永1. 内容与结构:这篇古代随笔是作者王安石所作,讲述了一个自己亲眼所见的故事:神童方仲永由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全文共两段,第一
10、段:讲述作者所闻之事:金溪神童方仲永从未读书,忽然会作文写诗,其父日扳环谒不使学;第二段:讲述作者所见之事:一见仲永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听仲永二十岁泯然众人。 2. 字词:没(课文注解外) 民:百姓 与:给 即:立即,很快 意:中心,主题 一乡:全乡 或:有的人 使:让 余:我焉:这,这样3. 句子: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惊异。稍稍宾客其父纷纷把他父亲当做宾客看待。邑人奇之同乡人认为他是奇才。父利其然也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4. 主题: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能恃智而弛学。 5. 特点:(1)先扬后抑的写法。(
11、2)详略得当。详写仲永神奇,略写仲永衰退过程,在详写中指出衰退的原因。 【模拟试题】一. 填空练习:1. 孔子,姓孔名 ,字 , “子”是 ,他是春秋末期的 家 家和 家,是 家学派的 ,他和弟子的言行的记录是 ,共有 篇,是 体的散文。 2. 世说新语是 集,分 、言行 , 方正等三十六类,作者 是 朝的 家。 期行选自 , 乘船选自 。3.伤仲永选自 , “伤”是 的意思,作者 是 代 家, 家, 家,还是 之一。本文说明了 和 的关系,主要采用 的写作方法。二. 文字词语练习:1. 为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论语 不愠 友人惭 华歆 辄难之 邑人 环谒 泯然 2.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
12、正误,错则改之后解释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shu)用心 爱心 专心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w n) 尊君在不?(b) 宁可以急相弃邪(xi) 3.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未尝识 具 即 诗四句 父利其 也 书 书 然泯 众人矣 论语六然 则思而不学 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 欲辄 之 则 难 难温故 知新 学 不思则罔而 而5. 指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解释说 识 不 邪三. 阅读分析:课内语段:(一)论语六则1 指出文章表明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观点的是哪几则?表明学习态度的是哪几则?2 从这几则可看出论语的事例特点是什么?3 孔子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怎样?用原句答。
13、你怎样理解“罔”与“殆”?4. 下列句子有三种情况:A 讲学习方法;B 讲学习态度;C 讲为人态度,把合适字母填在句子后面括号里(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 (4)默而识之 (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学而不厌 ( ) (8)诲人不倦 (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 人不知而不 ,不亦 乎愠 君 子(2) 而好学,不耻下问, 谓文也敏 是 以(3) 择其 者而 之善 从(4) 学而不 , 人不厌 诲 倦用心 爱心 专心6. 翻译句子(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7. 解释下列句中虚词
14、四. 课内语段(二) 伤仲永1 选出下列每组加点词释义不恰当的一项。(1) ( )( 拉 着 )仲 永扳日他 的父其稍 稍 宾 客属 于耕隶世 C. )( B.)( .A(2) ( ) ( .)( 立 刻就作 诗 立毫 无 特 色然泯相 当前 时 之 闻称不 能 (3) ( )( . )( .)( . 胜 过于 材 人贤明 白悟仲 永 之 通拜 访众 人谒环 (4) ( )CBA 接 纳 、 接 收获收曾 经识 书 具尝未文 采 道 理理文 2. 判断下列译句的正误。(1)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 )(2) 从先人还家 (我跟着先辈回到了老家。 ) ( )(3) 父利其然
15、也 (父亲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 ( )(4)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后天又没接受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 )3 释下列古今异义词,指出古今的不同意义。(1) 古义: 今义:宾 客 其 父稍稍 (2) 古义: 今义:从 人固(3) 古义: 今义:以 钱 币 乞 之或 (4) 古义: 今义:指 物 作 诗 立 就是自4 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指出其用法。之奇邑 人 (1) 焉异父 (2)(3) 其 父客宾稍 稍其 然利父 4 用心 爱心 专心5 解释下列词语(5) (4) (3) (2) (1)且 为 众 人并 自 为 其 名为 问 焉父 异 焉焉不 能 称 前 时 之
16、闻借 旁 近 与 之忽 啼 求 之之 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于 舅 家 见 之于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还 自 扬 州并 自 为 其 名自6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写出每个阶段的年龄和能概括该阶段特点的语句。7 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交代“世隶耕”?8 可 否 删 去 ?书 诗 四 句 中 加 点 的 词即啼 求 之忽 9 “余闻之也久”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选择说法正确的项( )A 这句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 全文叙事采用见闻录方式,第一段是“闻” ,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此句把一、二两段连接起来。C 全文叙事是先见后闻再见,此句起了衔接作用。D 此句中
17、的“之”字承前, “之”指代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10 作者在文中传达出何种复杂的感情?五、课外语段论语三则子在 上,曰:“ 川 夜 。昼舍不夫 ,斯者 如逝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不如学也。 ”益子曰:“由, 女(同“汝” ,你)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同“智” ,诲聪明)也。 ” 1 给加点字注音:夫斯诲寝者逝 2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3 解释加点字词。川: 逝: 昼: 益: 为: 诲:4 翻译三则5 概括三则大意。 用心 爱心 专心【试题答案】一. 1. 丘,仲尼,古时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思想,政治,教育,儒,创始人, 论语
18、,二十,语录。2. 古代笔记小说,德行,政事,文学,刘义庆,南宋,文学, 世说新语.方正 , 世说新语德行 。3. 临川先生文集 ,为.感到惋惜,王安石,宋,思想,政治,文学, “唐宋八大家” ,人的天资,后天学习,先扬后抑。二. 1. 2. (1) yu 同“悦” 愉快、高兴 (2) yn 怨恨、恼怒(3) fu 同“ 否; (4) y 同“耶”句末语气词3. 4. (1)名词:书本 (2) 动词:写 (3)代词:这 (4)形容词尾:的样子 (5)量词:相当于“段” , “章” (6)副词:就 (7)名词:灾难 (8)动词:为难 (9)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就” (10)转折连词:“却”
19、5. 指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解释悦、愉快、高兴 志、记住否,有没有 耶、语气词三. 阅读分析1. 前三,后三 2. 语录体 3. 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略4. A C A A B B B C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怨恨,心里不满 道德,修养高的人(2)聪明,因此(3)好的,采纳、听从(4)满足,教导, 疲倦6. 翻译句子(1) 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2) 孔文子凭什么称做文呢7. 解释下列句中虚词而 之相 当 于 “地 ”修 饰 关 系转 折 关 系却 并 且 并 列 关 系 代 词 , 他 , 孔 文 子代 词 , 善 者代 : 学 过 的 知 识四. 课内语段
20、用心 爱心 专心1. A ,C, B, C 2. ,3. (1)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古义:本来, 今义:牢固;(3) 古义:有的,有人;今义:或者,或许(4)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4. (1)奇怪,形容词动用:以之为奇,认为奇; (2) 惊异,形做动用,感到异(3) 利益,好处,名做动用,认为.有好处,有利可图。(4) 客人,名做动用,把.当做客人。5. (1)自:自己;从;此。(2)于:在;到(3)之:代:书写工具; 代,他,仲永; 结构助词 “的”(4) 焉:兼词,于之(对于这件事 ); 代词:他,仲永。(5)为:题上,写上; 成为6. 分三个阶段,一是五岁时,概括句
21、“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二是十二三矣,概括句“不能称前物之闻” ;三是二十岁时,概括句“泯然众人矣” 。7. 为下文“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做铺垫,既衬托仲永的天资聪明,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8. 不可以;“忽”字表明要书具太突然, “即”表明写诗的时间快,不必思考,这两个词表现了仲永的天资非凡。9. A、B、D10. 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一个神童“受于人者不至”的哀伤之情。(提示:复杂感情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感情)五. 课外语段1. 2. 女- 汝:你 知-智:聪明3. 川:河水; 逝:消失; 昼:白天; 益:好处; 为:是; 诲:教导4. 第一则:孔子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吗,日夜不停地流去。第二则: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第三则:孔子说:子路,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5. 、 孔 子 论 学 习 。 态 度 。孔 子 论 对 待 知 与 不 知 的、 孔 子 感 叹 时 光 过 得 快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