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风筝节次 第 1 课时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过程与方法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教 学 重、难 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深入理解课文。难点:第一部分重点句意理解。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一、预习反馈 1、读准字音丫杈 ch 憔悴 qiocu 模样 m 嫌恶 xin w 可鄙 b 什物 sh 惊惶 hung 瑟缩 s 惩罚 chng 虐杀 n 宽恕 sh 苦心孤诣 y 堕 du 蜈蚣
2、wgng 伶仃 lngdng 缠绕 chn ro 笑柄 bng 吐蕾 li 点缀 zhu2、辨析字形嫌 xin 嫌恶 怒 n 愤怒 堕 du 堕落 诀 ju 诀别赚 zhun 赚钱 恕 sh 宽恕 坠 zhu 下坠 决 ju 决定 抉 ju 抉择3、一字多音 凶恶 w 嫌恶 sh 什物 m 劳模恶 恶心 shn 什么 m 模样4、生词释义嫌恶:厌恶,讨厌。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见书脚注)二、课文导入1、导入新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带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 有的孩子都
3、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2、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人生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小说集:呐喊 、 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 、 华盖集等。 3、作品背景1932 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 ”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
4、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三、整体感知1、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读出重音。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明确:不是。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线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明确:1925 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而写下这篇文章?作者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明确:中年 北京 风筝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风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
5、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哀)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更悲哀)明确:情感线索:惊异愤怒不幸自责沉重填空: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 惊异、悲哀 ;发现弟弟竟瞒着“我” 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 “我”感到 愤怒 ;到了中年,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我”感到 自责 ;“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 “我”的心越发 沉重 。 (板书所填词语)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明确: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本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理清课文脉胳:作者
6、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看风筝第二部分(31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忆风筝第三部分(12):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议风筝四、合作探究研读第一部分(12):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明确: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作用: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2、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惊异和悲哀” ,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悲哀”是文章的感情基调。3、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有风筝的春天。由北京冬天的风筝而联想到故乡春天的风筝,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板书看风筝文章结构 忆风筝 文章线索:惊异愤怒不幸自责沉重议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