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五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真题赏析题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B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改变,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C河北科技大学杨春雨发明的“诺贝尔奖”级的新基因编辑技术,说明人类可通过肉眼观察 DNA分子并对基因进行编辑D人们研究物质变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物质或能量题二: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间有间隔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题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大、原子小 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
2、就变成离子题四: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B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C原子质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质子和核外电子决定的D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题五: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 X,Y 两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 3:4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CW 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5%- 2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题六: 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
3、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 1:4B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D乙烯的化学式为 C2H4题七: 化学家拉瓦锡将“精确定量”的概念引入化学实验,他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就是加热氧化汞粉末得到了汞和氧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C该实验可说明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变化的D该实验可说明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改变的题八: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 与 代表 A、B 两种元素的原子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C反应生成物 1 个分子中含有 4 个原子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 2+3B2=2AB3题九: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 公路上大雾弥漫 - 3 -B. 花棚里香气扑鼻C. 湖面上柳絮飘扬 D. 氧气被压缩进钢瓶题十: 在加压条件下,40m 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 0.04m3的钢瓶中,这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题十一: 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
5、子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题十二: 关于分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在不断地运动C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不显电性的微粒题十三: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 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 。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 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 原子核中含 6 个质子与 8 个中子,在衰变时,其中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 7 个质子,8 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 7 个质子,7 个中子C碳原子核,含 6
6、个质子,7 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 7 个质子,8 个中子题十四: 碘-131(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的碘-127 对人体无害。碘-127 和碘-131 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电荷数均为 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4 -A.碘是一种金属元素 B.碘-127 原子核外有 74 个电子C.碘-131 原子核内有 78 个质子 D.碘-127 和碘-131 核内中子数不同题十五: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氧分子:2O B三个二氧化硫分子:3SO 2C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2-HOD一个钙离子:Ca +2 题十六: 下列化学用
7、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错误的是( )题十七: 室温下,在 pH=1 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K +、Cl 、SO24、OH BNa +、SO 、NO 3、CO2CNH 4、Cl 、NO 、SO 4DBa 2+、NO 3、Cl 、SO2题十八: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 +、Na +、Cl 、HCO 3 BH +、K +、Cl 、OH CCu 2+、Ba 2+、Cl 、SO24DK +、NH 4、Cl 、NO 3 题十九: 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铝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题二十: 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5 -A冰 B金刚石 C氯化钠 D氢气题
8、二十一: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不同种元素B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 价C的化学性质相似D表示的是离子题二十二: 下图是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B反应生成物中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之比为 722C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D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题二十三: 下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题二十四: 乙烯(C 2H4)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9、在化学工业上有着重要的用途。乙烯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6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生成物中物质 C 与物质 D 都是氧化物C.参加反应的 A、B 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3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题二十五: 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容易得到电子B.是一种阳离子C.属于同种元素D.的化学性质相似题二十六: 如图有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中 x=2,该粒子是一种阴离子 B.由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表现为+3 价 C.所示的粒子在化学反
10、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题二十七: 自然界里丰富多彩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化学就像一架“显微镜”,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深入认识和研究物质,使我们学会了“用微观眼光看世界”。(1)若“ ”表示一个甲烷分子,则“ ”表示_(填写化学符号),甲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 7 -(2)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以下图片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题二十八: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1 价 B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C是一种阳离子 D容易得到电子题二十九
11、: 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6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 B8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C6 个质子和 8 个电子 D8 个质子和 6 个电子题三十: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8 -B原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9 -物质构成的奥秘真题赏析题一: C详解: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A 项正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当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改变时,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B 项正确;分子很小,人类通过肉眼不能观察到 DNA
12、 分子,更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编辑,C 项错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制取新物质或产生能量,以满足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D 项正确。题二: C详解:A、分子间有间隔,正确;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正确; C、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错误;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正确。故选 C。题三: D 详解: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可见决定原子质量大小微粒主要是质子和中子,A 项错误;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 项错误;并非分子大、原子小,即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氢气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而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08(
13、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C 项错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带电的原子,即离子,D 项正确。题四: C详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相等(其相对质量都约是 1) ,电子的质量很小,约是每个质子质量的 1/1836,常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本题只有 C 项中的叙述不正确。题五: B详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4NH 3 2N2+3CH4,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X、Y 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 3:4,A 正确;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
14、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B 错误; W 为甲烷,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4=75%,C 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D 正确。题六: A详解: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 2和 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 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2+6H2 C2H4+4H2O,D 项说法正确;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6=1:3,A 项说法错误;乙烯(C 2H4)属于有机物、CO 2和 H2属于无机物,该反应说明在一定条件- 10 -下,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 项说法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
15、子种类、数目均不变,C 项说法正确。题七: B详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不同的分子与原子无法比较大小,A 项不正确;同种物质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B 项正确;氧化汞分解的微观实质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构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原子只是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宏观上元素种类不变,C、D 项均不正确。本题应选 B。题八: A 详解:把微观示意图改为化学方程式,可得出化学方程式为:A 2+3B2=2AB3,D 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变,A 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
16、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B 正确;生成物的 1 个分子中含有 1 个 A 原子,3 个 B 原子,C 正确。故选 A。题九: B详解:雾、柳絮都不是分子,因此 A 项中的大雾弥漫和 C 项中的柳絮飘扬都不是分子的运动;D 项中氧气被压缩进钢瓶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香气扑鼻是由于香味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本题应选 B。题十: C详解:石油气中的各种成分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在加压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可以装入容积较小的钢瓶中。本题应选 C。题十一: B详解: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A 项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B 项正确;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都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缘故,水分子本身并未改变,C、D 项均错误。故选 B。题十二: C详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A 选项不合题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B 选项不合题意;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是分子,故 C 选项符合题意;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显电性,则分子也不显电性,故 D 选项不合题意。故选 C。题十三: B - 11 -详解:碳-14 原子核中含 6 个质子与 8 个中子,在衰变时,其中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则形成的新原子核中就含有 7 个质
18、子,7 个中子,原子序数为 7 的元素为氮元素。本题应选 B。题十四: D 详解:碘是非金属元素;碘-127 和碘-131 的核电荷数为 53,则两种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是 53;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其中子数不同。故选项 D 符合题意。题十五: B详解:两个氧分子应为 2O2,2O 表示 2 个氧原子,A 错误;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应为2HO,C 错误;一个钙离子:应为 Ca2+ ,D 错误。故选 B。题十六: B详解:B 图所示粒子核内有 12 个质子,核外有 10 个电子,表明该粒子是 Mg2+,B 项错误,其余各项中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均正确。故选 B。题十七: C 详解:pH=
19、1 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H+,则 A 项中的 OH 与 H+不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B 项中的 CO23与 H+也不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C 项中的离子彼此之间、与 H+混合都不会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可以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D 项中的 Ba2+与 SO24会结合生成 BaSO4沉淀,因而也不能大量共存。本题应选 C。题十八: D详解:A 项中的 H+、HCO 3会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而不能共存;B 项中的 H+、OH 能结合生成水而不能大量共存;C 项中的 Ba2+、SO 24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只有 D 项中的四种离子彼此之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本题应选
20、 D。题十九: B详解:铝属于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的;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故选 B。题二十: C详解:冰是水的固态,由水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本题应选 C。题二十一: B详解:的质子数都是 17,所以两者属于同种元素,A 不正确;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1,化- 12 -学反应中易失掉这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所以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 价,B 正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 1、7,故性质不会相似,C 错误
21、;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是阴离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是原子,D 错误。故选B。题二十二: A详解:分析图中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该反应不具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A 项不正确;该反应中生成的 N2和 CO2的质量比为:28: 244=7:22,B 项正确;该反应将有毒的 CO 和 NO 转化为 N2和 CO2,C 项正确;NO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N 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 项正确。题二十三: B详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
22、合“一变多”的特点,因此属于分解反应,A 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两种单质,某元素在化合物中肯定显正价或负价,而在单质中肯定显零价,因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发生了变化,B 错误;所有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是不变的,C 正确;反应物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因此它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 正确。题二十四: B详解: 分析图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4+3O2 2CO2+2H2O,该反应不具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A 项不正确;该反应的两种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
23、物,B 项正确;参加反应的 A、B 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3(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7:24) ,C 项错误;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 价,D 项错误。题二十五: D详解:微粒是氯原子,其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 1 个电子,A 项正确;微粒是钠离子(Na +) ,是一种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B 项正确;微粒具有相同的核内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C 项正确;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项错误。题二十六: C详解:中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一种阴离子,A 项正确;中粒子是铝原子,该原子的最外层有 3 个
24、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 3 个电子,而形成带 3 个单位正电- 13 -荷的铝离子,铝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3 价,B 项正确;中粒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 个电子,C 项错误;中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8,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引起变化,表现出化学稳定性,D 项正确。题二十七: (1)C;C:H=3:1 (2)CAB;2H 2O 2H2+O 2详解:(1)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则甲烷分子( )中的“ ”表示碳原子,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C:H=12:14=3:1;(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
25、过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电解水时,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变化过程的顺序如图中的 CAB 所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H2+O 2。题二十八: C详解:是钠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 8 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钠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 价,A 项正确;是氖原子,最外层有 8个电子,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起变化,因而氖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B 项正确;是氧离子(O 2 ) ,氧离子带有负电荷,属于阴离子,C 项错误;是氯原子,最外
26、层有 7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1 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 8 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D 项正确。题二十九: A详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题中原子的原子核是由 6 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 8 个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本题应选 A。题三十: D 详解: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电子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无规则运动,说明原子并不是一个实心球体,A 项错误;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可见原子、中子、电子并非均匀分布在原子中,B 项错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接近相等,都约是每个电子质量的 1836 倍,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记,则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 项错误、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