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经典精讲题一: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请问根据下图所表示的物质的用途,能归纳出氢气的哪些性质。_;_;_。题二: 一辆运输苯的罐装货车在桥上坠落到水中,发生苯的泄漏,消防官兵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将浮在水面上的苯打捞上来,并进行了焚烧处理,成功地化解了一场灾难。请你从上面的有关信息中归纳出苯的相关性质:物理性质:_; 化学性质:_题三: 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滤纸上可能含有铜 B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亚铁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纸上可能含有氧化铜题四: 往 AgNO3和 Cu
2、(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 Fe B.滤渣中一定有 CuC.滤液中一定有 Fe2+ D.滤液中一定有 Ag+、Cu 2+ 题五: agA 物质和 bgB 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C 物质,则 C 物质的质量( )A一定小于(a+b)g B一定等于(a+b)g- 2 -C一定大于(a+b)g D一定不大于(a+b)g题六: 加热 a g 氯酸钾和 b g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反应完全,得到固体物质 c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c)g B.(c-b)g C.(a+b-c
3、)g D.(a-b-c)g题七: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物质的挥发性 B溶液的酸碱性 C物质可燃性 D金属活动性题八: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C.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D.铝用于制造导线题九: 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CaCO3 CaO+CO2 B. Cu+2AgNO3 2Ag+Cu(NO3)2C. 2Fe+6HCl 2FeCl3+3H2 D. 2KMnO4 K2MnO4+MnO2+O2题十: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P + O2 P2O5B.3CO+ Fe2O3 2Fe + 3
4、CO2C.Na2SO4 + CuCl2 CuSO4 + 2NaClD.2NaHCO3 Na2CO3+CO2+H 2O 题十一: 学习金属单元后,我们知道 Zn、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Cu。为验证这一结论,下面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将 Zn、Cu 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B将 Fe、Cu 两金属片分别放人稀盐酸中- 3 -C将 Zn、Fe 两金属片分别放人 CuCl2溶液中D将 Zn、Cu 两金属片分别放人 FeCl2溶液中题十二: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 Ag、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A. B C D
5、题十三: 在点燃条件下,A 和 B 反应生成 C 和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个 B 分子中含有_个原子; A 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 4 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填图中字母); 在该反应中,生成 C 和 D 的质量比为_(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题十四: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将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的气体。如果用 表示碳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氮原子,如图所示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从宏观上看
6、A 和 B 两种物质在组成上的相同点是_。从微观上看 C 和 D 两种物质在构成上的不同点是_。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该化学变化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 A 物质和生成的 C 物质的- 4 -质量比为_;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_。- 5 -第 1 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经典精讲题一: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可燃性还原性解析:能够用氢气制备金属材料,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氢气球能够升于空中,说明其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氢气能用作高能燃料,说明其具有可燃性。题二: 难溶于水(或:密度比水小) 能燃烧(或:具有可燃性)解析:)
7、由将浮在水面上的苯打捞上来,可知苯的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以上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对苯进行了焚烧处理,说明苯易燃烧,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题三: B解析:铁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生成的硫酸铜又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B 项错误;由于硫酸的量不确定,因此加入的硫酸不一定能够把铁和氧化铜全部反应掉,所以滤纸上可能含有氧化铜,D项正确;铁的量也不确定,所以无法确定铁与硫酸反应后是否还有剩余的铁再与硫酸铜反应,故滤纸上可能有铜,滤液中可能有硫酸铜,A、C 项均正确。题四: C解析: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已经
8、与 AgNO3、Cu(NO 3)2完全发生反应并生成了硝酸亚铁,A 项错误、C 项正确;由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即使溶液中有铜生成,生成的铜也会与硝酸银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银,可见滤渣中一定有 Ag,一定没有 Fe,可能有 Cu;滤液中一定有Fe2+,可能含有 Ag+与 Cu2+,B、D 项均错误。题五: D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agA 物质和 bgB 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C 物质如果 agA 物质和bgB 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为(a+b)g;但如果 agA 物质和 bgB物质,不论哪种物质过量,有剩余,则生成物的质量一定小于(a+b)g,故 C 物质的质量(
9、a+b)g,即一定不大于(a+b)g。题六: C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 ag 氯酸钾和 bg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反应完全,得到固体物质 c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g+bg-cg=(a+b-c)g。故选 C。题七: A解析:物质的挥发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溶液的酸碱性、物质的可燃性及金属活动性都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化学性质。- 6 -题八: B解析:“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和“铝用于制造导线”均是利用了石墨和铝能导电的物理性质;“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出不同颜
10、色光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本题应选 B。题九: B解析:碳酸钙分解时需要高温;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银的前面,可以把银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和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而不是氯化铁;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才分解。本题应选B。题十: D解析:A 选项没有配平;B 选项中生成物 CO2不能标注气体符号,因为反应物中有气体 CO 参与;C选项中 CuSO4不是沉淀,该反应不能发生。题十一: D解析:A 选项只能验证 Zn 和 Cu 的活动性强弱;B 选项只能验证 Fe 和 Cu 的活动性强弱;C 选项中Zn 和 Fe 都能与 CuCl2溶液发生置换反
11、应,无法验证 Zn 和 Fe 的活动性强弱;D 选项中 Zn 能与FeCl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而 Cu 不能与 FeCl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题十二: D解析:首先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将三种金属的顺序排列,然后根据设计的实验得到的现象逐一进行判断。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能置换出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能置换出银,说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铜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不反应,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铁放入稀盐酸中能置换出氢气,说明铁排在氢的前面铜放入稀盐酸中不能置换出氢气,说明铜在氢的后面。A 不能得出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B 不能得出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C
12、 只能得出铁大于银,而铁和铜、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不能得出;D 中得出铜大于银,能得出铁大于铜,因此能得出三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题十三: 2 14:3 AD 14:27解析:从图中能直观看出:1 个 B 分子中含有 2 个原子;A 的化学式为 NH3,则该物质中氮、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4:(13)=14:3;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则 A、D 属于化合物;据图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分子模型,可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 22N 26H 2O。则生成 C(N 2) 、D(H 2O)的质量比为 14:27。题十四: (1)都含有氧元素- 7 -(2)二氧化碳是有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 (3)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每两个一氧化氮分子和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氮分子;2NO+2CO 2CO2+N2 ;15:22 (4)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化学变化的过程是旧分子破裂,新分子形成的过程;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等(写出一条合理即可)解析:本题借助微观图示,考查考生对物质构成及化学反应的认识。并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物质间质量比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微观图示分析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