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64331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5.1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传记阅读第1课时梳理脉络,削枝打叶,概括升华(复习课),诺贝尔的自传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科学成就在社会上得到了公认以后,他的哥哥要求他写一个自传提纲。他表示反对。由于他的哥哥一再坚持,他就回信附了下面这篇传略:艾诺贝尔呱呱坠地之际,仁慈的医生就该及早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主要特点:未娶,无家室,易发脾气,消化不佳。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过:不向财神顶礼膜拜。,一生重要事迹:无。主要优点:平素清白,从不牵累别人。诺贝尔的传记,实在幽默而简洁。这种要点化的表述,在解答传记阅读题时,我们真要认真学学。,(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

2、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

3、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

4、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

5、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

6、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 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

7、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

8、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解析A项,“惺惺相惜”“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贴切;C项,参照原文第五、六段可知玻尔未参加抗敌组织而是“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项,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该项表述有误。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答:_解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题区间,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答案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

9、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以传主为代表的团体的优秀特质的概括。紧扣该团体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要在与爱因斯坦的比较中思考该团体的特质。答案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创造了独特的科学精神。,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用文章中的

10、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答案追求真理,在学术争论战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精彩PPT名师讲解)教你思维1梳理本文思路和内容要点,简要划分结构并概括大意。_答案第一部分一、二段:以“巅峰对决”引出玻尔,突出玻尔的“科学巨人”地位。,第二部分

11、三、四段:叙写玻尔创建哥本哈根学派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现他对量子物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第三部分五、六、七段:叙写玻尔在二战前后保护科学家、反抗纳粹以及参与推动国际原子能事业方面的事迹。,2.相关链接的两则资料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_答案链接介绍了玻尔的生平,使读者对玻尔的科学贡献有更全面的了解。链接以玻尔回复老师信中的话凸显他的爱国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3题目称玻尔为“科学巨人”,从全文看,其“科学巨人”形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_答案第一,玻尔创立了哥本哈根学派,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在原子核理论方面也有贡献。第二,玻尔作为伟大科学家具有特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第

12、三步:再读文本,圈点勾画筛选带着要回答的问题回读文本,确定信息区域,标画相关事件、细节、关键词句,并梳理出要点间的条理。第四步:紧扣文本,精确组织答案将问题与文本结合起来,从问题出发观照文本,深入思考文本内容、传主品质、文本主旨,将前几步的思考结果组织起来,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表达清晰而有层次、有深度。,(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

13、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先做后讲,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

14、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

15、,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

16、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

17、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1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谢希德选择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考生作答时,可立足第二段,根据一些关键句(如“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她也要借此鼓励

18、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等)概括原因。,答案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可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然后从中寻找关键句(如第二段中的“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最后一段中的“她深知

19、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等),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分点作答。,答案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3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这是一道看似探究实则仍为信息筛选与整合归纳的题目。本文对传主谢希德的事迹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记叙,而对于她的“诚”,也写了很多方面,如对祖国忠诚,新中国成立后回国,为国家转入新领域;对事业热诚,担任校长时坐校车,带领团队勇闯难关;对亲人至诚,尽心照顾患病丈夫。考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持

20、之有据即可。,答案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不为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高考对于“筛选并整合传记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的

21、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5通过事件,反映了怎样的性格?6从文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7段写出了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思维建模1在阅读时要能快速理清相关文段的结构层次,准确找出答题区间,切忌浮躁大意。如上面第1题可确定筛选区间为第二段,第2题为第二、六段,而第3题则需要观照全文的各个层次。2明确答题区间后,然后提取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3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4组织答案的技巧紧扣

22、题意。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整合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赵晓兰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就功不可没。,即学即练,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启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从书柜中拿

23、出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给记者展示。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

24、了。2014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的惊叹。”,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

25、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 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

26、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用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他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叶嘉莹在诗词创作、理论研究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贡献,使得她成为一位被许多人熟知、蜚声中外的学

27、者。B叶嘉莹的父亲从论语开始授课教叶嘉莹,这部作品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C叶嘉莹读书时将顾随先生的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整理成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然后将其交给顾随的女儿,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D叶嘉莹把教书育人看作“报国”的最重要的方式,而且,在教书的过程中,她要求自己不仅要对得起学生,更要“对得起杜甫、辛弃疾”。,E叶嘉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十分优美,但对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因为她的课,虽然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却不会帮助学生评职称,加工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这部作品”理解错误,文中指的是“圣

28、贤之书”,而论语只是其中一本。C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E项,“但对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理解错误,“净化心灵”也是一种实际的帮助。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2.叶嘉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概括。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叶嘉莹这一人物的形象进行概括。通过分析可知,文中主要从外在气质和内在品质对她进行了描写。这些特点,都蕴含在一些经历或事件中,因此,解答此题,就要通过对文中具体事件的筛选,找出其形象特点,然后进行概括。,答案受家庭环境影响,她具有“意暖而神寒”的气质,是空谷幽

29、兰一般的人物;她求知若渴,懂得感恩,听顾随先生的课,记下了8本笔记,并将其送给顾先生女儿,整理成书;她授课时忘我,将每一堂课都讲得十分精彩,深受学生的爱戴;她生命力旺盛,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并愿意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3.文章结尾说“这难题,她早已解开”。这里的“难题”是什么?她是怎样解开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可知这里的“难题”指的是“人生最大的困难”,即“找到意义和价值”。然后,从文中筛选出能够体观其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加以概括即可。,答案“难题”指的是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叶嘉莹解开这一难题的方式是:以

30、热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致力于研究工作,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清醒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她的身上,没有功利,有的只是一种对文化的深厚情感。,4.叶嘉莹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题干要求探究叶嘉莹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表现,回答问题时,首先找到叶嘉莹有关教书育人的做法,然后概括这些做法体现的意义、精神或者品格等。比如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叶嘉莹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做法及成果,“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就功不可没”一句体现出:叶嘉

31、莹教书的时间很长,培养的学生很多;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等。,答案教学时间长,培养人才多。叶嘉莹有70多年的教龄,如今已经90岁高龄,仍然站在讲台上。介绍古典诗词,传播中国文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叶嘉莹都认真对待,尽己所能,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用澎湃的热情感染学生。叶嘉莹能够在一整堂课中用优美的语言、清晰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旧诗词的魅力。把传承古典文化作为己任。晚年的叶嘉莹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仍然坚持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希望古典文化能传承下去。,(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

32、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考点二分析传主事迹,概括精神品质,先做后讲,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

33、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

34、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

35、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有删改),【相关链接】 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

36、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37、(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1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正文的最后一段。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卢作孚首先为北碚的发展设计了蓝图,确定北碚的发展目标,并将此作为一个实验,目的是向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只要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适当整合即可。,答案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2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

38、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文章先写他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再写他对抗战作出的贡献,最后写他在乡村建设方面的贡献。另外,相关链接部分也作为一个补充,起到了揭示其精神品质的作用。回答时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理解也可以,但需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答案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目标高远,

39、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命题分析 高考对于“分析传主事迹,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2作品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3这篇文章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4从文中看,“某某”的主要事迹(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思维建模1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传主主要事迹,以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2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3还要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4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5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

40、质。,见本节课时作业本第2题。,即学即练,(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考点三鉴赏传记的艺术技巧,先做后讲,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

41、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

42、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

43、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