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仿真练( 一)第卷( 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各国按士农工商划分阶层B商鞅重视发展商品经济C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最大D国家重视对经济的管理答案 D解析 管子代表了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思想,强调了对士农工商的管理;商君书反映了对农业粮食的管理规定;第三则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第四则材料强调在灾年重视物资的流通。综上,四则材料均反映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理,故 D 项正确。题干中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
2、 “士农工商” ,不能代表“各国” ,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商鞅变法时注重发展农业,提倡重农抑商,排除 B 项;四则材料只有李悝变法涉及影响,无法比较,C 项错误。25西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 诗 礼记 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法家思想成为魏晋时期主流观念B儒学对法律的影响得到了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 B解析 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公羊春秋 诗 礼记尚书 ”属于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增加体现儒家理念的法律条文,说明从汉代到西
3、晋时期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得到强化,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 “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 D 项错误。26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 , “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中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卖油条者油中掺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
4、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等,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获得 “赃利”的人的惩罚,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而不是商人自身观念的体现,故 D 项错误。27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
5、织结构的范畴,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 D 项正确。28光绪元年(1875 年) 军机大臣文祥上密陈大计疏奏折中说,(在中国)“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在难行” ,但其“义可采取” 。十年后,淮军宿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直接提出效仿西方设议院的要求。由此可见( )A当时官员可大胆倡言设议院B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C洋务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D面对瓜分危局应加大改革力度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了 1875 年至 1885 年十年间,封
6、建士大夫的上疏态度,由“势在难行”到“效仿西方设议院” ,表明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民主化认识的加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洋务运动在“器物”方面学习的不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表述的只是个例,无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故A 项错误;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注定了洋务运动无法自强的悲壮结局,“瓜分危局”的时间亦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源自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题干所给的时间内尚未发生,因此排除 C、D 两项。29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 年)中写到, “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
7、参加拒绝” 。这表明( )A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B五四运动促成共产党的成立C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D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答案 A解析 从题干中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拒绝”的态度可以看出,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国民党之所以不作为,是因为学生运动危害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此时中国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和支持,故 A 项正确。共产党的成立受多种历史条件影响,五四运动推动了共产党的成立,B 项说法绝对,排除;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拒绝的态度无法体现出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排除 C 项; 1923 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
8、的方针,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故 D 项错误。30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B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与独裁答案 B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 ,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意识增强,故
9、B 项正确。前期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故 A 项错误;C、D 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1新政权刚刚建立,有关决策者便要求中小学教材必须统一供应。1951年 7 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及 1953 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要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国文课本里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这种变化( )A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体现了 “双百”方针的具体实践C使我国教育与苏联社会主义接轨D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着力建构
10、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新教材旨在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强调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与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意识相匹配,故选 D 项。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 1956 年,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我国教育与苏联的关系,排除 C 项。32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D公民法具有形
11、式主义的特征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材料中十二铜表法也对财产交易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财产交易有严格详细的规定,避免出现纠纷,所以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存在法律漏洞,故 B 项错误;材料属于对十二铜表法详细的官方解释与规定,并不是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可知程序的形式重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说明公民法存在僵化教条和形式主义的缺点,故 D 项正确。3
12、3下表反映了各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变化,这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B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C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D亚洲国家被排弃在世界市场之外答案 C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1900 年欧洲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提高到 62.0%,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与题干无关,排除;B 项表述明显错误;亚洲国家当时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D 项。341929 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 1919 人,技术人员 10655 人,分别是 1928 年的 5 倍多和 20 多倍。1932 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
13、种外国专家达到了 6800 人。在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居然先后有 10 万名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发展需要 B苏联人才待遇高C苏联经济发展稳定 D人才流动的需要答案 C解析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数达到3000 多万,因而许多技术人员来到经济稳定的苏联工作,故 C 项正确。A、B、 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351950 年 7 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 7.5 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
14、剂。这说明( )A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 B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C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 D美国调整亚太地区战略答案 D解析 据材料“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可知主要论述美日关系而不是美苏争霸,故 A 项错误;材料“麦克阿瑟命令日本” 和“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说明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推动而不是东亚区域对抗的两极格局,故 B 项错误;军国主义指的是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材料“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复活,故 C 项错误;材料“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 “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自卫队”和“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
15、”说明美国由压制日本的军事力量到支持日本崛起,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故 D 项正确。第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37 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
16、,远方致贡,人畜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故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材料二 以职方外纪(外国传教士艾儒略著,1610 年来华)考之,大地如球,周九万里,分为五大州,幅员甚广,岂止中土之九州哉?清朝经学家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美国学者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
17、析天下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13 分)答案 (1)特点:中国处于世界中心;文化自信力和民族优越感强。(4 分)成因:国家管理体制完备;农耕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领先周边地区;中国山海环绕的独特地理环境。(8 分)(2)变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民族危机感强烈。(4 分)影响:改变国人自大心态,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9 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得出中国处于世界中心,据材料一“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
18、方致贡,人畜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得出文化自信力和民族优越感强;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大地如球,周九万里,分为五大州,幅员甚广,岂止中土之九州哉”得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据材料二“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得出民族危机感强烈;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可得出改变国人的心态,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根据所学可知这种视野的改变推动了向西
19、方学习,经济上近代工商业得到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提到日程上来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的。随着人类的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第 775 页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2 分)说明:
20、两次工业革命中, “机器替代人”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生活便捷与社会进步,但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与困惑,如阶级冲突、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始了对人脑的部分替代,即对人的智力的替代,使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电脑病毒等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巨大的灾难,如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实行细菌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等。(其他阐述言之有理亦可)(8分)结论:历史上每次技术进步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 分)解析 根据“每一种事
21、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的”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 ,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然后,根据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鸦片战争后,原有司法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1902 年,清廷任命沈家本为修律馆总纂,主持法律改革。1905 年,沈家本等上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力主废除凌迟、枭首等重刑
22、。1906 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 ,奕劻等提出“司法之权则专属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均与行政官相对峙” 。清廷采纳了这一建议。沈家本又提出仿照英美等国的体制,在大理院下,京师、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各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并规定在各审判厅内,设置各级检察厅,为各级监察机关。同时,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中,还区分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虽然法院编制法等仅在京师、直隶省天津府等地试行,但清末司法体制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专制权力的削弱。清末所颁布的许多法律,被北洋政府所沿用,也说明了这种变革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23、括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7 分)答案 (1)内容:废除严刑峻法;主张司法独立;建立分级审判制度;重视司法监督;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分离。(8 分,答出四点给 8 分)(2)意义:封建司法制度基本被废除;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法律知识,有利于部分国人法制观念的形成;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专制权力的削弱。(7 分,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第(1)问,通过信息“废除凌迟、枭首等重刑” ,可以得出废除严刑峻法;通过信息“司法之权则专属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均与行政官相对峙” ,可以得
24、出主张司法独立;通过信息“在大理院下,京师、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各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 ,可以得出建立分级审判制度;通过信息“并规定在各审判厅内,设置各级检察厅,为各级监察机关” ,可以得出重视司法监督;通过信息“还区分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 ,可以得出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分离。第(2)问,首先通过信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专制权力的削弱。清末所颁布的许多法律,被北洋政府所沿用”等可以概括出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等。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根据中国近代法律的意义等知识加以补充。46历史 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20 世纪 20 年
25、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
26、,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 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 (19211929)(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关
27、于国际秩序的主张。(7 分)答案 (1)主张:国际关系法制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一点 2分,答出其中四点 8 分)(2)简析:一定程度上纠正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观念(或和平主义、合作共赢意识)的形成;为法德矛盾的缓解提供契机;容易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7 分)解析 第(1)问,据材料 “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得出
28、国际关系法制化,据材料“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得出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据材料“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得出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据材料“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得出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第(2)问,对美国关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张进行分析,主张国际关系法制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凡尔赛和约的不公正性;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复兴欧洲经济,为
29、欧洲的联合奠定了经济基础;结合所学,其主张容易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也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47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汉宣帝刘询(前 91前 49)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其治下西汉国力较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 ,又称“孝宣中兴” 。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询也被收于郡国的官狱,五岁时遇救,在民间抚养,后来被养于掖庭,宗正录其属籍。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 “王道”兼用,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
30、年(前 72 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 60 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设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治国的成就。(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能成为一代贤君的原因。(9 分)答案 (1)成就:吏治清明,贤臣辈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稳固边境,开疆拓土。(6 分)(2)原因:少时经历坎坷,了解民情;励精图治,重视吏治;治国思想多元,以“霸道” “王道”兼用。(9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汉宣帝治国的成就。第(2)问,根据材料“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 王道兼用,反对专任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