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41857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精编冲刺组合练江苏专用:组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组合练 4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作文立意(50 分钟 5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2018江苏盐城中学冲刺卷四)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_,悠然自得,内心是_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_,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A.踯躅 静谧 无所适从B.徜徉 静谧 不知所措C.踯躅 宁静 不知所措D.徜徉 宁静 无所适从解析 “踯躅”指徘徊不进;“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 “宁静”指心情安静平和;“静谧”指环境寂静。 “无所适从

2、”指不知依从谁才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强调“听从” ;“不知所措”指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答案 D2.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们看似陈旧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 B.C. D.解析 由空缺前“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一句,可以确定紧接着应该是,三句紧承,和转折,换一个角度陈述。答案 C3.(20

3、18江苏冲刺预测卷一 )下列对联中,对仗不工整的一组是( )(3 分)A.一生愁绪锁念国念乡念亲后世美名颂颂词颂画颂人B.载酒江湖人比黄花更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C.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D.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满是国恨离愁解析 “几页”与“满是”对仗不工整。答案 D4.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3 分)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

4、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知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 “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A.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B.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C.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D.“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解析 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公众的阅读就成为常态,不可能成为奢侈消费。A、B、C 三项在文中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答案 D5.(20

5、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下面选项中,表现主题与三幅剪纸作品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自由;民主;和谐 B.文明;法制;和谐C.和谐;自由;富强 D.和谐;法制;富强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审读所给的三幅剪纸,确定每一幅剪纸的寓意,然后对应所给选项仔细分析,确定答案。第一幅剪纸有荷花、仙鹤,谐音和谐,象征和谐;第二幅剪纸儿童身后的神兽是獬豸,象征法制;第三幅图的鱼,象征年年有余的富足生活,儿童的舞动象征身体强壮。故此题答案应为 D。答案 D二、名句名篇默写(8 分)6.(2018江苏兴化第一中学考前适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独学而无友,_。( 礼

6、记学记)(2)伤心秦汉经行处,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_,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4)辘辘远听,_。( 杜牧阿房宫赋)(5)_,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6)恢弘志士之气,_。( 诸葛亮出师表)(7)朝菌不知晦朔,_。( 庄周逍遥游)(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解析 注意以下易错字:阙、做、杳、誓、蟪蛄。答案 (1)则孤陋而寡闻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报君黄金台上意 (4) 杳不知其所之也 (5) 信誓旦旦(6)不宜妄自菲薄 (7) 蟪蛄不知春秋 (8) 文质彬彬三、文言文阅读(18 分)(2018江苏建邺高中期

7、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竹轩先生传魏 瀚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 左氏传 司马迁史 。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

8、及焉。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

9、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选自王阳明全集)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客有造竹所者 造:种植。B.乃穷年口诵心惟 惟:思考。C.方之陶靖节、林和靖 方:相比。D.逮子华官翰林 逮:等到。解析 A 项,造:拜访。答案 A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文意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厥考,他死去的父亲。考,去世的父亲;妣,去世的母亲。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B.甫冠,刚满二十

10、岁。冠,就是弱冠,也叫加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男子十五岁束发,女子十五岁及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又称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期颐。C.竹轩先生的母亲一向严肃庄重,而对堂叔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却特别怜爱。他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D.竹轩先生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解析 C 项, “而对堂叔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 ”错误,文中“而于外家诸孤弟妹”中的“外家”指“母亲的娘家” 。答案 C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

11、现代汉语。(8 分)(1)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4 分)译文: (2)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4 分)译文: 解析 此题注意,蚤,通“早” ;世,动词,去世;堵,墙;遗,遗留;箧,箱子;乡人有萁豆相煎者,定语后置句;风,高尚品德;更,改变。答案 (1)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2)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10.竹轩先生“德业夙成” ,请结合原文,概括他有何德。(4 分)答: 解析 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

12、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 “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 “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 “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概括。答案 (1)淡泊名利;(2) 孝顺母亲,友爱兄弟;(3) 乐善好施;(4) 待人和气,严格要求学生。【参考译文】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 ,而不熟悉他的“名”) 。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竹轩先

13、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 )就将没落了。 ”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 左氏传 司马迁史 。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14、。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 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唯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地疼爱他。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

15、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 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 ,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

16、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四、作文立意(9 分)11.(2018江苏扬州一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于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时代的落伍者才是最可怜的。李大钊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鲁迅自古至今,无数的名言警句,开心益智,怡情养性,多有育人之功。上面的句子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17、800 字。【参考立意】 所给的材料为六句名人名言。题干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 “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材料中的名句都是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第一则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第二是宋代叶适名言:“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意思是:观察过多种器物的人才能成为优

18、秀的工匠,查看过多种疾病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医生。说明只有多实践,才能提高技艺。体现的哲学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三则是明代于谦的名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意思是: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第四则是清代龚自珍的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凋零的花朵并不是对树的无情,当它落到地上化作泥土更好地滋润了花的生长。 “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的道理, “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

19、,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第五则是李大钊的名言:“时代的落伍者才是最可怜的。 ”“落伍者”就是落在队伍的后面,跟不上队伍的人。引申为思想行为都落在人后、不能跟着时代潮流一起前进、落后于时代的人。这句话是说如果要积极进取,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即使不能走在前沿,也要与时代同步。第六则是鲁迅的名言,是鲁迅对中国青年的希望,希望中国青年要积极向上,不要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以为基础探讨学习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基础谈谈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对待;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