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 960 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 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 960 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
2、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
3、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
4、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对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 960 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解析:A 项,偷换概念,中国史前史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 “文字产生”不能等同于“文字记载” 。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
6、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解析:C 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可知,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并不能阐发历史规律。答案:C3.根据原
7、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历史也千差万别。解析:D 项,以偏概全。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可以看出,不
8、只是文化传统的差异,还有民族的差异性。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
9、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
10、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
11、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解析: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可根据虚词断开。答案:C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汉祖得三杰赋中的“三杰”,是指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B.“举进士第”,参加科举考试中的殿试,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中进士。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此处是指登基。D.“萧墙之难”,这里运用了祸起萧墙的典故,指的是家中发生的变故。解析:“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这里指宫中的内乱。答案:D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B.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C.李谿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D.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解析:D 项,“互相敌视” “诬告”错,原文只是说了萧顷专门找李琪的过错去告状,告状的内容也是事实,不是“诬告” 。答案:D7.把文中画
13、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5 分)(2)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5 分)解析:“经略”,谋划经营;“以”,凭借;“伦”,同辈;“为所”,表被动;“靡不”,没有不;“望风”,看到苗头。参考答案:(1)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的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文书很合梁太祖心意,梁太祖对他的宠待超过同辈。(2)从此以后,尤其受宰执忌恨,凡有陈奏,无不望风横加阻挠。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
14、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该当项氏败亡,有个范增却不能用。 ”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擅长于文辞。 ”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忙不迭地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后生可畏!”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
15、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梁太祖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以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旨意很合梁太祖心意,梁太祖对他的宠待超过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海内。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中门下都很和谐。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谨慎细致,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的上奏答复,多按他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授官吏职位,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状,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却得到赵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庄宗进入汴京,向来听闻李
16、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发大水,国家收入不充足,庄宗下诏给官员们准许上封事。李琪上疏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很快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即将担任副相,不久遭遇同室兄弟的祸害而作罢。到明宗即位时,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于是任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任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台门前擅杀殿直马延,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词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从此以后,尤其受宰执忌恨,凡有陈奏,无不望风横加阻挠。长兴年中,死于福善里家中,享年六十岁。(二)古代
17、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 89 题。魏王堤 白居易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念昔游三首(其一)杜 牧十载飘然绳检 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注:此诗是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时所作。魏王堤是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为当时一大胜景。绳检:约束。8.魏王堤一诗三、四两句在写法十分独特,请就其独特处简要赏析。(5 分)解析:“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两句中,一问一答,是设问;“柳条无力”是拟人,“思”和“柳条”又有谐音意味。可据此作答。参考答案:这两句采用了设问和拟人(或双关)的修辞手法,借柳“思”(丝)
18、的柔软巧妙地写出了魏王堤上柳树透露出春来的消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之情,含蓄而有情致。9.两首诗都写到了“闲”字,所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6 分)解析:白诗从“信马闲行到日西”可以看出是悠闲,闲适;杜诗从“秋山春雨闲吟处” “樽前自献自为酬”两句看出,闲适中还带有一丝孤寂和抑郁不得志的情味。分析时还可以结合注释和作者经历来阐释。参考答案:两个“闲”字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白诗中诗人是悠闲的,在鸟语花香还没有到来的早春,诗人信马由缰,闲逛一日,在魏王堤的垂柳中发现了春来的消息。杜诗中诗人貌似潇洒自在,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孤寂之感和愤世之情,是对虚度光阴的沉痛反思。(三)名篇名句默写(
19、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 。 ” (2)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当权者不能深谋远虑的两句是“ , ”。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自己爱莲的原因是“ , ”,还有她的直和枝条、香气,最后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乙 选考题请在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 分)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
20、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 10 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
21、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 年 3 月 18 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
22、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
23、尾巴” 。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 “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
24、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
25、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B.文章开头对天气的描写,真实地交代了作者参观鲁迅先生故居时的天气情况,为后文写下起沸沸扬扬的雪作铺垫。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
26、”,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解析:B 项,文章中有大量的天气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C 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D 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答案:AE(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
27、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解析:解答本题必须明确出题者的命题意图。 “孤独者”是文章的核心意象,可看出答题区间在第二段,他的孤独有实际的和精神的两种表现。分析其作用一定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知人论世,读懂文意,分条概括。参考答案:一是先生居住在北京的 10 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二是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6分)解析:分析作者为何着重描写某一物象时,可联
28、系物象特点,该特点与文章人物形象、主题之间有何关系,物象描写是否有烘托作用等,分析归纳即得出答案。参考答案: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 “悲悯”的特点,由此延写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以此烘托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作者由懵懂不知转而有所感悟。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 分)解析:解答此题,要以全文主旨为纲,对文章所寄寓的思想观点态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体现的文学创
29、作规律有所认识,再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一个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答案示例: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以及沉闷压抑、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生活的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 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30、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黄炎培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
31、育计划书,并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 9 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 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 25 个城市、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
32、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取得的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 年创立到 1952 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的毕业生有 7 000 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于 1913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33、,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
34、、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
35、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孟 1988 年 11 月 6 日题词)(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由于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和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B.1914 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几个月,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
36、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E.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解析:A 项,强加因果,“由于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和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与“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B 项,“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是错误的,
37、黄炎培到各地考察是为了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D 项,“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封建教育脱离生产” 。答案:CE(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解析:注意题目要求中对“教育实践”的贡献,从文中概括信息时要分条概括。参考答案: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培养了大批人才。(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解析: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介绍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从中提取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参考答案:实用
38、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解析:要从全文概括传主的人格魅力。参考答案:爱国主义:黄炎培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生活简朴:黄炎培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
39、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还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他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胜利后,把杜月笙资助他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靠卖字生活。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1)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2)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3)早在 20 世纪末,当地决策
40、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B.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C.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解析:“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侧重于谋事精明,与安排“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相适应。“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于“熟”,仔细、审慎,与医疗方案确定的语境相适应。“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侧重于“远”,与“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相适应。答案: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41、、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 分)A.三门峡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日前发掘一座小型车马坑遗址。据初步推断,是战国时期士族身份人士的墓葬陪葬品。B.在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的原油进入青岛市市政排水暗渠后,油气在密闭的暗渠内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导致了一起特别重大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C.只有获得民众认同感的城市形象建设与环境艺术设计,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加大城市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增添城市的魅力。D.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并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解析:A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在“是”前加“那些物
42、品”;C 项,搭配不当,可把“加大”改为“提升”;D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答案:B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有一次,有人曾向希尔伯特请教:明天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这位 20 世纪科学工作者界的领袖幽默地说:“到月球上去抓苍蝇。 ” 。希尔伯特在回答为什么时说:“因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许多连带性的技术难题,而这意味着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几乎一切的物质困难。 ”今天,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去月球发电、种庄稼,已经像“抓苍蝇”一样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 A.这有点儿像天方夜谭。因为
43、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B.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这是无法想象的C.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D.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解析:根据上句“幽默地说”可以衔接“玩笑话”,“一件小事”呼应“抓苍蝇”,“一连串”与后句“连带性”相呼应,即可判断答案是 D 项。答案: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5 字。(5 分)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
44、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成土过程必须要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生,因此, ,而且成土过程一经发生,便一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两个过程是无法分离的。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 。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由“形成成熟土壤” “成土过程”可判断出第空应填类似“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的内容。由“成土过程必须要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生”可判断出第空所填内容与“地球出现生命”有关。由“所以土壤的形成和
45、发育过程” “以母质为基础”可以推断出第空应填内容为“是的过程” 。参考答案: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 它只能发生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后 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17.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字。(6 分)解析:图文转换解题分三步:第一步,观察,看图的构成要素,这里主要是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等;第二步,思考构图要素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关键是“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第三步,概括寓意,即“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
46、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窗”切入,通过提示不同的人透过窗看到的不同风景,设置作文的突破点。考生应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窗”的含义。你喜欢静,你就可以写静;你喜欢热闹
47、,你就可以写热闹;你喜欢雅,你就可以写雅;你喜欢俗,你就可以写俗。联系生活,充分发挥想象,解读其含义。考生应多从“心态”立意:不同的心态,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情感和立场,所以虽然是看相同的事物,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也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写一篇议论文:事物是辩证的、发展的,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判断和推理,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因此看事情要探究事物的本质。例文:澄明双目,抑浊扬清透过窗子,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不同。我看到的是鸥翔鱼游,燕过莺啼;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小桥流水,瘦马古道;是青灯古卷,天心月圆。当我正沉浸在这满目的美好时,被一阵阴风迷了眼睛,再睁开,美政府的监听丑闻闯入了眼帘,
48、“全能神教”的黑暗映入了眼眸。这些污浊怎可沾染了我的明眸?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只有澄明双目,才可抑浊扬清成大业。一个人的双目澄澈,看待世事人情就会通透如琉璃。面对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国家,林则徐、魏源擦亮双眸,看得通透,只有师夷长技才可富国安身,于是他们踏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面对高位截瘫的残酷现实,张海迪锐利的目光透过世人异样的眼色,写下“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激励自己,也鼓舞了万千中华儿女为实践“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在人间”的誓言而奋起。但也有一些人,他们的窗子被蒙上了阴翳,可他们却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不乱心中方寸。阿炳,心灵的目光凝视那一方平静的潭水,奏出了高山流水般空灵的绝响二
49、泉映月 。一个人的双目澄澈,是非分明,必将成就伟业。陶华碧的眸子是那样澄澈高远,她看到诚信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于是遍览企业内外,诚信之风骀荡。正是陶华碧的澄澈,才让她在闹事者面前挺直了腰板,活得有底气,才让她的企业声震四海,走向全球。如果利欲熏染了那双明目,我们不敢想象多年辛苦经营的企业最终走向何处。 “三鹿奶粉事件”就给我们当头棒喝,添加三聚氰胺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浊眸作俑,因为他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找寻不到正确的方向。于是这家风光半个多世纪的民族企业毁于一旦,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在当今喧嚣的文化领域,我们要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那般秉持心灵的准则,不要让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这样的污浊搅扰了那汪清泉。在感官重于心灵的今天,保持内心澄澈,扬清抑浊,静心触摸生命细腻的纹理,倾听灵魂平静的呼吸,让我们浮躁的脚步走得更沉稳、更有力!点评: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首段概括材料,引出论点。正反对比,例证有力,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