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35946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阶段综合测评(一) (专题一、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诗经商颂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 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导学号:53082063】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社会等级森严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权力高度集中C 材料中的文献资料共同说明了天命观对商朝政治的影响,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选 C 项;A 项符合商朝政治的史 实,但题干材料未直接体现;题干材料也未体现社会等级森严,故排除 B 项;商朝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故 D 项错误。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势力C有利于稳定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等 级秩序的表现,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 A 项错误 ;题干问的是“周初”分封制的影响,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有很大自主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3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

3、后,传国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导学号:53082064】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A 由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从这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故选 A 项。 4 “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 ”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 )A嫡长子继承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B 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

4、破了血缘分封,与“统一政府”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一致,故 B 项正确。 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C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

5、宰相财权,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明代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C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涉及的主要是中央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A 项错误;官僚政治在秦朝 时已基本形成,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是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6、,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 C 项正确;帝王暴政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不能真正避免,故 D 项错误。7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据此可知( )【导学号:53082065】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C 材料 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不同的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纷繁杂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导致管理困 难的问题,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这说明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7、故 C 项正确;秦代以后,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D 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导学号:53082066】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A 科 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B、C、D 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求不符,故

8、选A 项。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限制皇权C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A 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可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 项“限制皇权”的说法不正确。 10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并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 )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推动了

9、 “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A 项错在“开始” ,B 项“改土归流”早在明朝就开始了,D 项不符合深远意义,只有 C 项符合题意。 11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D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所以排除 A 项;B 项内容与明代内阁的特点不相

10、符,内阁不过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所以排除 B 项;C 项明 显错误,六部直属于皇帝,与内阁无关。 12清末御史张瑞荫在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打击了内阁势力 D发挥了臣民才智A 根据材料信息“有庸臣” “不至有权臣” “其权属于君”可知 A 项正确;B项是科举制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C 项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到印证;D 项与题意相悖。1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

11、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B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上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 B 项正确。 14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A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如此不正义” “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等可知,格雷斯顿仅从道德层面不认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2、他认为这是对文明国家的侮辱,故排除 B 项;格雷斯顿仅从文明道德的角度表态,没有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 A 项正确;C 、D 两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15 “战争本身到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这里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A “ 天朝”是清朝自以为是的说法, “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指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故 A 项正确。16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 )【导学号:53082067】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社会

13、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C 鸦 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故选 C 项。 A、B 两项虽然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D 项说法本身有误。1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导学号:53082068】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C输出资本 D掠夺原料,打开市场D 首先要明确设问限定“这些城市”是指福州和上海。由教材知 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4、。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可知,英国以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再结合福州的地理位置可知,英国以其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为掠夺茶叶。18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C 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以获取特权、倾销 商品为主;甲午战争后以瓜分中国、输出资本为主。A、B、 D 三项不能体现新变化;C 项是日本获得的新特权(其他国家也可以获得) ,实质上反映

15、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19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 马关条约的签订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C 从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 “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 1901 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C 项。20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

16、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导学号:53082069】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D 海 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视死如归、 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惊人壮举,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21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三国干涉还辽C 本 题的关

17、键信息是近代前期、保 卫国土、不令倭得。A 项是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可排除;黄海海战是中日间的海战,但不符合“纵使片土之剩不令倭得” ,故排除 B 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符合题干要求,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抗争,三国干涉还辽主要体现了列强之间的争夺,故排除 D 项。 22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B 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到涿州后,为防止清 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其对清

18、王朝没有放松警惕,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和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初衷,故排除 C、D 两项。231933 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中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C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1935 年华北事变

19、后,一二九运动爆发,A、 B、D 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九一八事变后,部分爱国将领积极抗战,如 1933 年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坚决抵抗,故选 C 项。2421 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 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 D日本战败投降B 题中“金陵”是指南京,根据“七十年来”可知诗中叙述的事件发生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此“金陵噩梦”是指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故选 B 项。25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20、!/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 题干材料所阐述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故选 B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70】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

21、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三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 ,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

22、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6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 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该制度为郡县制,其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汉初 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即可得出,其结果是导致了王国问题。第(3)问,由材料三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针对这一情况,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答案 (1)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

23、控制;巩固了统一。(2)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3)疆域辽阔。行省制度。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 2 000 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

24、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 ,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6 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4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2 分)解析 第(1)问,抓住“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 ,地位

25、均相当于丞相”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信息,概括先秦时期宰相一职的特征;对比秦朝丞相一职的特征得出不同。第(2)问,抓住“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可以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专制等方面概括。第(3) 问,从中国历史上君权、相权的斗争方面来分析。答案 (1)先秦时期的“ 宰相”有执掌国政,有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26、(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71】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 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

27、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 ,随后,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材料四 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8、4 分)(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各自时间和背景。(6 分)(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 分)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小问,用材料二中“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明中国的落后。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发展受挫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二小问,综合四则材料可知,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到八国

29、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 “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2)南京条约 签订于 1842 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 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辛丑条约签订于 1901 年,背景是 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旋律:救亡图存(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9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

30、信息回答问题。图一 1895 年日本马关 图二 1945 年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4 分)(2)造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 分)(3)从图一到图二,你认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2 分)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及图片文字说明较易得出答案。第(2)问,需从中日两国及当时的国际环境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战争与近代日本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从珍爱和平的角度阐述其对今天中国发展的启示。答案 (1)图一: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抗日战争中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图一: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发动了一系列对华侵略战争。图二: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3)日本以“战 ”兴,以“战”衰。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