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十六讲 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经典精讲题一: AH 是初中常见物质,下图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 E 为黑色固体,H 为蓝色沉淀且受热易分解(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E 为_。DF 的化学方程式为_。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配制过程如下:步骤.向生石灰中加水配成石灰乳,将其温度降至室温;步骤.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入边用木棒搅拌,即配成波尔多液。写出上述配制波尔多液过程中步骤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若步骤中石灰乳温度未降至室温,会造成波尔多液变质,其原因是_。题二: 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
2、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A 是一种常见的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H 和 D 的组成元素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2)B 的化学式为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反应的实际应用为_。题三: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硝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该固体粉末加到足量的水中,充分振荡,得到白色沉淀,向该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只有部分溶解,且有气体放出。请你回答:(1)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2(2)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题四: 有三种白色粉末,分别是碳酸钠、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这三种
3、粉末区分开来。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题五: 某白色粉末状固体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溶液乙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为探究它们的成分,某化学小组开展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溶液 A 呈_(填“酸性” 、 “中性” 、 “碱性” ) 。步骤中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_。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滤液 C 中除了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根据步骤不能确定固体甲中某物质一定存在,其理由是_。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观察现象。题六: 实验室有一杯无色透明的废液,废液中的溶质为 NaOH、H 2SO4、Na 2SO4、HC
4、l、Cu(NO 3)2五种物质中的两种,为了确定其溶质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白色沉淀 A 是_,白色沉淀 B 是_。操作的名称是_。废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写出生成白色沉淀 B 的化学方程式:_ (只要求写一个)。废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有_种情况,写出其中的一种组成情况:_。题七: 有 A、B、C、D、E、F 六种物质的稀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 K2CO3、BaCl 2、Ca(NO 3)32、NaCl、H 2SO4、AgNO 3中的某一种溶液。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 “”表示生成气体, “”表示无明
5、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的空格内用“” “” “”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2)F 是_。题八: 已知 AE 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 和 D 是两种常见的碱;B 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C 是一种钠盐。它们相互间转化或发生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1)B 的化学式是_,C 的化学式是_。(2)CE 发生的反应,属于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3)C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题九: 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
6、烛、装置、装置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 导管口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装置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蜡烛 装置 装置4反应前质量/g15.8 182.3 212.2反应后质量/g14.4 184.1 216.6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g。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装置和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_(填“能”或“不能” )理论上,装置和装置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_。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填“能”或“不能” ) ,理由是_。题十: 根据气体的性质不同,可以对混合气体
7、的成分进行判断。(1)水煤气是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课题组同学为验证水煤气的成分,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上面信息后回答:你认为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顺序依次是_;装置 C 的目的是_,装置 D 的作用是_;装置 E 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实验中两次用到装置 A,其目的分别是_、_;请你设计一种尾气处理方案:(2)某无色气体 X 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中无明显变化,装置增重 1.8g,装置增重 2
8、.2g。5下列关于气体 X 成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只有甲烷C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E可能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题十一: A、B、C、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由 H、C、O、S、Cl、Na、Ca 等 7 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1)若 AD 均含一种相同元素,且 A、B、D 均为氧化物,C 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B 的化学式为_,A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若 AD 均为化合物,且 D、B
9、、A、C 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B 和 D 在生活中常用于灭火,B的化学式为_,A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若 AD 均由三种元素组成,且有如图 2 所示的实验,C、D 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若关闭 K2打开 K1,将 D 中溶液滴入 A 中,可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B 中溶液变浑浊;此时关闭 K1、打开 K2,可观察到广口瓶中液体进入 C 中,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则 D 为_,BC 的化学方程式为_。题十二: 下列用字母表示的 10 种物质是由 H、C、O、Ca、Cl、Fe 中的几种元素组成,它们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题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0、已知圈中的转化均是分解反应,圈中的转化均是化合反应。6(1)Y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 Y 的化学式为_。(2)N 和 F 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化合物 A 和 B 的元素种类相同,化合物 D 和 E 的元素种类也相同,请写出 A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E+N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从上述物质中任选物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U 型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请分别写出符合下列实验现象的物质的化学式。现象序号a 处液面降低 b 处液面降低7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经典精讲题一: (1)CuO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I:CaO+H 2
11、O=Ca(OH)2;II: Ca(OH)2+CuSO4=CaSO4+Cu(OH)2 氧氧化铜受热分解解析:根据物质的特性与转化关系抓住突破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H 为蓝色沉淀且受热易分解,由此可知,H 是氢氧化铜,要得到氢氧化铜需要可溶性的铜盐和一种可溶性的碱反应,根据 G 由 E 和稀硫酸反应得到可知,G 一定是硫酸铜,根据 E 是一种黑色物质且既能与硫酸反应也能与一氧化碳反应可知,E 是氧化铜,C 是铜或二氧化碳,综合以上信息可知 F 是氢氧化钠,D 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可知,D 是氢氧化钙,根据 B 能与水反应制取 D 可推知 B 是氧化钙,结合 A 通过煅烧生成 B(氧化钙)和
12、 C 可知,A 是碳酸钙,C 是二氧化碳。题二: 分解反应 NH 3 2C+O 2 2CO 冶炼金属解析:已知 A 是一种不能和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且受热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化肥,说明 A 是一种受热易分解的铵态氮肥,则可确定 A 是 NH4HCO3(铵态氮肥易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氨气,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由 C 发生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通电”可确定 C 是水,水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分别是氧气和氢气,根据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可以确定 E 是氧气、则F 是氢气,则反应生成的 H 是一种氧化物,已知 H 和 D 的组成元素相同,可以确定 D 也是一种氧化物,可以推
13、断出 D 是二氧化碳、则 B 就是氨气(NH 3) ,也可以得出 H 就是一氧化碳;由反应的条件为高温,且反应能够生成 D 可以确定 G 是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2 2CO;则I 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反应为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得金属,该反应的实际应用是冶炼金属。题三: (1)硫酸钾、碳酸钙、氯化钡 (2)K 2SO4+BaCl2=BaSO4+2KCl CaCO 3+2HNO3=Ca(NO3)2CO 2+H 2O解析:根据题中“取少量该固体粉末加到足量的水中,充分振荡,得到白色沉淀,向该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只有部分溶解”说明得到的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硫酸钡或氯
14、化银等) ,同时也一定含有能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如碳酸盐或不溶性碱等) ;分析题目提供的条件可以判断出: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钾、碳酸钙、氯化钡;可能含有硝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SO4+BaCl2=BaSO4+2KCl;CaCO 3+2HNO3=Ca(NO3)2+CO2+H 2O。题四: 如下表所示。8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1、分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 固体不溶解的是碳酸钙。固体溶解的是氯化钠和碳酸钠。2、分别向上述溶解了固体样品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鉴别的原则是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加以区分
15、,利用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氯化钠易溶于水,可将碳酸钙与碳酸钠、氯化钠区分开来;再利用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氯化钠不能,可将碳酸钠与氯化钠区分开来。实验方案一般包括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题五: (1)碱性;过滤 (2)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钡、硝酸钠、氯化钠 (3)溶液乙中可能含有氯化钠;取少量甲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钡溶液,过滤,取滤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解析: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所以溶液 A 显碱性, 步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开,是采用了过滤法;由于 A 溶液显红色,所以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当向 A 中加入过量乙溶液时,产生了沉淀且沉淀不溶于
16、稀硝酸,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钠,一定不存在碳酸钠,由于滤液 C 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 C 溶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钠,至于氯化钠是来自于甲乙哪种物质无法确定。题六: BaSO 4;AgCl 过滤 NaOH 和 Cu(NO3)2;H + HCl+AgNO 3=AgCl+HNO 3(或NaCl+AgNO3=AgCl+NaNO 3) 3;H 2SO4和 Na2SO4(或 HCl 和 H2SO4;或 Na2SO4和 HCl)解析:由“溶液呈无色透明”及“滤液 Y 的 pH=2”可以推断出废液中一定没有 Cu(NO3)2与 NaOH,一定含有 H2SO4 与 HCl 中的至少一
17、种溶质;由“向废液中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以推断出废液中一定含有 H2SO4 与 Na2SO4中的至少一种溶质,沉淀 A 是 BaSO4,操作是过滤;由于BaCl2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因此无法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 HCl,得到的沉淀 B 是 AgCl,AgCl 可能是由 NaCl+AgNO3=AgCl+NaNO 3或 HCl+AgNO3=AgCl+HNO 3反应产生;废液的组成可能是 H2SO4、HCl或 H2SO4、Na 2SO4也可能是 HCl、Na 2SO4。题七: (1)如图所示 (2)硝酸钙或 Ca(NO3)29解析:由图可以看出:B、C 混合有气体产生,可推知 B、C 是
18、碳酸钾与硫酸中的一种;再由 B 与 A混合产生沉淀、B 与 D、E、F 混合均无明显现象可推知 B 为硫酸,则 C 为碳酸钾;进一步可推知 A为氯化钡;再由 A、D 混合产生沉淀可推知 D 为硝酸银;C、E 混合无现象可推知 E 为氯化钠,则 F为硝酸钙。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以推知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时的现象。题八: (1)HCl Na 2CO3 (2)复分解 (3)Ca(OH) 2+Na2CO3=CaCO3+2NaOH解析:A 和 D 是两种常见的碱,可以推断出 A 和 D 分别为 Ca(OH)2和 NaOH 中的一种;B 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则 B 是 HCl;C
19、是一种钠盐且能与 HCl 反应,则 C 可能为 Na2CO3;又因为 A 能生成 C(Na 2CO3) ,所以 A 为 NaOH、D 为 Ca(OH)2;A、D 都能与 B(HCl)反应,E 可以由Na2CO3和 HCl 反应生成,又能与两种碱反应,故 E 为 CO2;盐和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a(OH) 2和 Na2CO3能够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氢氧化钠。题九: 1.8g;4.4g 6:1 不能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氧气参加了反应不能;该燃烧装置不密封有二氧化碳和水损失解析:装置中是浓硫酸,是吸收水蒸气的,装置是碱石灰,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所以水的质量就是装置反应前后质量差,而
20、二氧化碳的质量就是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比即为蜡烛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比。即(4.4g 412):(1.8g 182)=6:1;装置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吸收水,所以装置和装置不能颠倒,由该实验装置不密封,所以不能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题十: H 2O、CO 2、H 2、CO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除去水蒸气 反应物由黑色变成红色 验证水煤气含有水蒸气;通过验证生成物中有水蒸气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 将玻璃管改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ABD解析:(1)白色硫酸铜遇水能够变蓝,先通过无水硫酸铜是为了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二
21、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先断出水蒸气,通过石灰水是为了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除去水煤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浓硫酸是为了除去水蒸气,通过氧化10铜是检验水煤气中是否含有还原性气体,再通过无水硫酸铜,是为了检验水煤气通过氧化铜后是否有水生成,目的是为了检验水煤气中是否含有氢气(氢气能够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并生成铜和水);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目的是为了检验水煤气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 C 可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装置 D 的作用是
22、:除去水蒸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则装置 E 内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实验中两次用到装置 A,其目的分别是验证水煤气含有水蒸气,通过验证生成物中有水蒸气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可将玻璃管改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2)由题意可知:气体 X 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为装置增重 1.8 g,说明生成了 1.8g 水;因为装置增重 2.2g,说明有 2.2g 二氧化碳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 11:9;由 CH4和 H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3、2 CO2+2H2O、2H 2+O2 2H2O)中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可以看出,如果是纯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恰好为 11:9,但是一旦加入了只生成水的氢气,那么最终一定会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一定不会是 11:9,故不可能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加入了只生成二氧化碳的 CO,那么最终一定会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一定不会是 11:9,故也不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 CO2,H 2燃烧只生成 H2O,如果反应物比例适当也会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恰好为 11:9;故 X 的组成可能是:只有甲烷,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可能同时含有甲烷
24、、氢气和一氧化碳,本题应选ABD。题十一: H 2O 或 H2O2;2CO+O 2 2CO2CO 2;Na 2CO3 +H2SO4 =Na2SO4 +H2O+CO2 Na 2CO3;Na 2CO3 +Ca(OH)2=CaCO3+2NaOH解析:(1)C 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结合所给的 7 种元素,所以 C 就是氧气,所以 A、B、D 中都含有氧元素,B 会转化成氧气,所以 B 是水或双氧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A 和 C 会反应,所以 A 是一氧化碳,经过验证,各物质都满足,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2)B 和 D 在生活中常用于灭火,所以 B 和 D 是
25、二氧化碳和水,D、B、A、C 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所以 B 是二氧化碳,D 是水,二氧化碳会转化成 C,C 会转换成水,A 和 C 会反应,所以 A 是硫酸,C 是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硫酸会反应,碳酸钠和酸反应会生成水;(3)AD 均由三种元素组成,关闭 K2打开 K1,将 D 中溶液滴入 A 中,可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D 含有金属元素,所以 D 就是碳酸钠,A 就是硫酸,B 中溶液变浑浊,所以11B 是氢氧化钙,此时关闭 K1、打开 K2,可观察到广口瓶中液体进入 C 中,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所以 C 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各种物质都满足要求,碳酸钠和氢氧化
26、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题十二: (1)CaCO 3 (2)2H 2O2 2H2O+O2;2CO+O 2 2CO2 (3)如下表所示。现象序号a 处液面降低 b 处液面降低 HCl Fe CO2 H2O CaCO3 HCl CO2 Ca(OH)2解析:(1)Y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 Y 就是碳酸钙;(2)物质是由 H、C、O、Ca、Cl、Fe 中的几种元素组成,化合物 A 和 B 的元素种类相同,A 和 B 都会转化成非金属单质 N,所以 A 就是过氧化氢,B 就是水,N 就是氧气,氧气和 F 会生成 E、D,化合物 D 和 E 的元素种类也相同,E 和氧气反应会生成 D,所以 F 是碳,E 是一氧化碳,D 就是二氧化碳,所以 X 就是氢氧化钙,Z 是盐酸,M 就是金属氧化物,经过验证各物质都满足转换关系,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3)b 处液面降低,说明瓶内的压强减小,可以采用气体和液体反应使压强减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都满足要求,a 处液面降低,说明瓶内的压强增大,可以采用固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方法使气压增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铁和盐酸反应,也可以是过氧化氢分解,此时可以用氧化铁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