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4628977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教学目标及作业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 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字数不限),发至公共邮箱,作为本讲座的作业,集体讨论,什么是学科建设?进行学科建设有什么好处?,学科学科建设,学科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人们为增进、传播知识或完善知识体系,按一定的范式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及其学术成果。 一方面,学科是分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科的分类与综合是对知识的丰富和增值。 从系统角度来看,学科是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人为核心,以与外在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为条件,以系统内部人、财、物、知识等资源的互动为表现形式而形成的复杂、开放的功能系统

2、。,学科建设的实质是加强和调整学科系统的功能。 是人们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有计划地实施的: 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知识、完善理论、创新 一系列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科学。时间周期长,自由度大,目的性较弱,主要以兴趣为主,代表人类的求知欲。 应用科学是以问题为主的研究,有直接的目的,时间限制较严,涉及多主体经济利益,代表人类追求实用性。 由此众多学者认为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源头,对其起支撑作用。 但在科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已经成为“大科学”的今天。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割离开来的线性研究模式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当前产品生命周期的

3、不断缩短。促使理论形态的知识向市场转化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叉渗透、合作趋势增强,基础研究不再是凭个人兴趣,由应用激发导向的基础研究成为主流态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交叉渗透的网状联系。 因此在学科建设实践中,应: 搭建信息互通、合作便利、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寻求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学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功利思想和短期行为,做好长期规划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学术向导原则,同时在学术性与社会性中寻求平衡。,中国学者陈燮君运用发生学的方法来考察学科,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个集学科精神

4、、学科风格、学科价值、学科内容、学科方法、学科模式、学科素质、学科优势于一身的统一体,等等。 概括起来,学科概念有四个要义:其一,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其二,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其三,学校考试或教学的科目;其四,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具有系统性,任何一门学科在其未成“学”(科)之前,总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总是一些感性认识或部分理性知识的杂合,一旦成“学”(科),它就是一个由不同的但却相互延伸并连接在一起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各个知识单元和理论模块组成的知识系统 学科还具有整体性。任何一门学科总是要以特定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进而建立自己

5、独立的学科王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逻辑,建构自己完整的学科框架。,此外,既然它已被社会接受和公认为学科,那么它一定有其独立存在的时空基础。不管各学科之间是如何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也不管它们是同类还是异类或者是同级还是异级,更不管当代新兴学科是如何综合和分化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够被其它学科所取代,各学科均有其自已的生长点以及存在、发展和消亡的理由,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之道,也是学科所具有的唯一性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 信息素养 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2. 信息技术 通讯技术、计算机技

6、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技术。 3. 信息技术教育 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 二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活动。,信息素养,对应的英文词为inforrnation1iteracy(IL)。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提交给全美图书馆学和信息学委员会(NCLIS)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将之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美国图书馆协会IL主席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在高度依赖信息和技术的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正在使这些目标的实现变得日益困难。例如在

7、普通社区,那些缺乏信息来源的人们经常失去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机会,他们以及缺乏信息素质的人较其他人更有可能将注意力狭隘地集中在电视等提供的第二手的生活经验上。”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缺乏对正确决策至关重要的有意义的信息时,就会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人在选择医疗护理、购物、理财,或给新购买的房、车上保险等主要开支方面难于获取充分的信息,使选择变得困难,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懂得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人们生活环境持续的变化和信息扩张使个人有必要不断努力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控制他们日常生活的信息环境,然而,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洪流,大多数人变得更加依赖于他人提供的信息。 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事先包装好的信

8、息鼓励人们不做深入思考就接受他人的观点。当这些观点缺乏充分的依据或存有偏见和消极时,许多人在改善自己面临的境遇方面就会变得很无助。 IL是授予个人在信息获取、利用和评价方面的权力的方式,它允许人们验证或反驳专家意见,成为独立的真相查找者。信息素养己成为每个人工作中的必备素质。,事例,一家制造公司的3个科学家和4个技术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发一个项目,年终,小组感到除了生产新产品外还可以申请一项专利。申请专利之前,公司的专利代理人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在检索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提出的申请重复了一项大约在小组开始工作之前一年就己获准的专利的工作。但公司已在该项目上花费了约50万美元,如果在项目上马前能

9、花费约300美元做彻底的文献检索,就完全可避免浪费这一大笔的资金。,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如下要求:1获取信息并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2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3合理表达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4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5将学科课程和教育学课程有效整合于教学的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设计,在信息时代,每个学习专题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 可以通过书刊、网络、影视等多种途径方便地收集到。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洞察力,紧密围绕学习专题,收集、筛选、加工相关信息,

10、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途径地收集信息,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分层次地交流信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策略,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要有能力依据有效信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有意识地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

11、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所谓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其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二)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入,给教育带来一些新的特点,包括:教育大众化、教学信息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习信息超文本方式组织等。同时,信息技术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特征,包括:教学模式的转换、教育资源的开放、教学的灵活管理、教学效率的提高等。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12、引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迫切需要形成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三) 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现状,1.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美国以“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师资”培养为明确培养目标的专业,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而是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美国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只有硕士和博士学位 对尤卡他州立大学、东密歇根大学中计算机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 专业培养目标 两所大学的培养目标均为:培养合格的具备计算机素养和编程的课程讲授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并且可以帮助其他学科老师将计算机技术整

13、合到自己科目的教学中去,以满足学区对计算机教师的需要。 两校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都授予学生理学学士学位。,(三) 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现状,1.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续) 课程结构 两所大学的课程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其一: 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如:美国教育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技术方法论、教育整合理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等 另一部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科学概念与实践应用(理论类)、编程导论(理论类)、计算机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硬件、算法和数据结构、计算机离散数学、数据通信与网络、高级计算机应用、教育多媒体与网络开发和文字处理、视频基础编程、商务应用编程、信息系统管

14、理等 -与我国计算机专业课程相类似,,2.我国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现状,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教育技术”这个术语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在此之前它叫做“电化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子线路、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等课程,2.我国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现状,-续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受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15、业的影响,还是比较注重计算机这一工具自身的原理及其应用。培养目标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对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课程建设不够完备,一些教育类的课程学校设置为公共课,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四) 创建学科的基础,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及其实施。即:研究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特点、规律及其实施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重要性 直接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产生影响

16、,进而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由此进一步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完整课程体系,进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我院一流重点学科也将带动其他学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续前,2. 学科基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学已具备相关学科基础,体现在: (1)相关课程已有初步框架,可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符合中小学需求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体系 (2)相关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尤其是我院在继续培训工作中,在总结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培训模式、方法、规律,可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 (3)在与区县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良好的

17、沟通、合作体制,为展开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相关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及创建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必要性,张景中院士(在2007年年会)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他认为应形成一个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分支,而不是教育学科的分支。他认为: 作为教育学科分支的教育技术,着重于教育而不是技术,因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现成的技术改善教学过程,而是不开发新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导致学科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技术着眼于现成的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创造,这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有关。 教育技术从名称上看好像是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但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还是从实际现状来看,它

18、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正如我国教育技术界前辈南国农教授反复强调的那样,“教育技术姓教不姓技(电教姓教不姓电)”。既然不姓技,就只能讨论现成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很难谈到技术的创新。 国外的教育技术学者多来自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隔行如隔山,他们能研究的主要就是已有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很难预见到技术还能做什么有助于教育的创新,更难于进入创造新技术的活动之中。,与教育技术不同,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定位属于信息技术,它应当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 从历史上看,从事符号计算研究和动态几何研究的人,其学科背景是在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但它既然要服务于教育,也就应当对教育有所了解 但

19、是,它所要做的事大多不涉及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争议;无论老师和学生遵循哪种教育理论来从事教学和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的成果都应当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技术的研究,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看,似乎着眼于寻求跨越不同学科的一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希望找出指导不同学科教学的规律。所用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找寻一般规律,不是深入到不同学科经过教学实践后总结提取共同的规律,而是企图从一般的哲学观点或心理学的某些结论推出一般的指导原则。 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更着眼于教学实践的需求,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困难的解决。这些具体的困难,往往因学科的不同而不同。但不同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简单地说:教育技

20、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着眼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优化教育过程。 教育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它面向各科教学的实际过程,着眼于适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创建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意义:,(1)信息技术教育学能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想、观点、方法。也只有在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深入才会有正确的指向与评价标准,才能少走弯路 (2)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丰富了教育学科体系。 (3)实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

21、教育的转变,有助于确保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系统化与连续性。,(一)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它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教师 通过融合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结合一线教师的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形成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方向。,(二)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总体目标是: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中小学校中各类人员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不同,故所需培养目标亦不尽相同: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22、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 学科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和决策,提升网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管理校园信息化的能力。,(三)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三)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续1),(三)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续2),表中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涉及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确定学科方向时,主要从学科的发展趋势、一线教师的需求、和我们的优势等方面进行考虑,(四)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是信息技术

23、和教育学结合而产生的学科,其发展趋势应是两个领域发展前沿的重叠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1)高速大容量(2)综合集成(3)网络化。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2) 全民教育。(3) 教育的个性化。(4) 教育的开放性。,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处理大量教育信息的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依据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需求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将大量出现 (3)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全民教育、个性化教育、开 放教育成为可能,(五)一线教师的需求,在我们的教

24、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现状调研课题中,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师、网管教师的现状调研,涉及11个区县,形成统计分析数据详见附件1、附件2 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兼任教师队伍组成复杂,学历来源多样,教师们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愿望强烈,渴望学科归属感期望得到各方面对本学科的重视。 这些都需要对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进行研究,列出培训的合理课程体系,给出清晰明了的发展方向,提升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兼任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北京市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六)我们的优势,所有团队成员均有十年以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计算机专业学历教育教学经验。 所有团队成员

25、均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其中91%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63%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有丰富的与区县培训机构合作的经验 团队和谐,有研究热情和兴趣,与本职工作结合紧密;,在培训期间形成大量培训课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全员必修课程)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全员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培训课程) 网页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ASP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Flash动作脚本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图形图像处理(信息技术学科

26、教师培训课程) Premiere Pro视频编辑(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Access数据库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Web2.0动态网站开发ASP.NET技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等等,信息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是一个发展很快、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学科特色定位:基础性与前沿性为一体,创新性与实践性相交融。 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一线教师的需求及我们的优势,我们初步确定的学科方向为: 信息技术及网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程建设目标: 总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在三年内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形成信息技

27、术及网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课程体系,制定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计划。 第一年:对现有课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及分类,构建初步课程体系框架;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报告;以课程体系为依据,开发信息技术及网管教试点课程数据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Web2.0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以课程体系为依据,开发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试点课程信息技术有效应用,课程建设目标: 第二年 从完善课程体系框架出发,在总结试点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符合信息技术及教育发展趋势、符合一线需求的课程。 开发信息技术及网管教师继续教育、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试点课程各两门 第三年 在课程体系框架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系列化精品课程、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文献,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苏娜陈士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杨天平(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总第8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管理信息系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