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 24 小时)。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5晨昏线 (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2、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例如:杭州是中午 12 时,英国伦敦才 4 时。2时区的划分。(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 24 个 150 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 12 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共划分 24 个时区。中时区(零时区) :以 O。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 15。经度宽的地区。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 12 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
3、二区等。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 12 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东、西十二区:都以 1800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 750 。3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 O0 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 1200 的地方时。(1)区时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2)时差的计算原则: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
4、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 1 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4北京的时间和 “北京时间”。(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 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 1160 处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0 经线的地方时。5日界线。以 1800 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
5、同,但日期相差一天。(2)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日不停地旋转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直射赤道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 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时间其分布是不同的,就全球正午太
6、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一次。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全球昼夜等长昼长夜长,且昼越来越长春分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夏半年 夏至 昼长夜长,但昼越来越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 秋分 夜长昼长,且夜越来越长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半年 夜最长;北极圈内
7、全为极夜冬至 夜长昼长,但夜越来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5)五带的划分: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2历法的种类。(1)阳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置闰方法(闰日) :凡公元年数能被 4 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 时,必须能被 400 整除的年才是闰
8、年。(如:1600 年是闰年,1700 年、1800 年、1900 年皆不是闰年,2000 年是闰年)公历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公历闰年多出 1 天安排在 2 月,平年 2月 28 天,闰年就 29 天。(2)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3)阴阳历: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置闰方法(闰月) :由于地球公转周期比 12 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 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
9、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农历平年是 354 天,农历闰年是 384 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3二十四节气。(1)节气就实质而言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 度,以春分点为 0 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 15 度,时间约隔半个月。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2)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
10、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厚约 017 km。地幔:厚约 172 900 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厚约 2 9006 371 km,分为外核和内核。2软流层与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 50250 km 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4火山。(1)结构: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2)喷发物:有气体、岩
11、浆和火山灰喷发物。(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4)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5地震。(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2)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
12、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1大陆漂移说。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3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4板块运动。(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
13、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2常见的地形。地形类型 特 征山地 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丘陵 相对高度不超过 200 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平原 海拔 200 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高原 海拔 500 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
14、(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山脊水向两侧分流)。(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洼地。4地形的变化。(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地壳运动 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表现形式:风、流水、波浪、冰川作用, 侵蚀高山削低 搬运堆积低谷填平(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