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精讲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9 北平)主要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1949101):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意义: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它结束了一百年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四分五裂,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4、
2、西藏和平解放(1951 年):标志中国领土基本解放。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措施)1、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银元投机,平抑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现金管理。2、抗美援朝(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目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等最可爱的人 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 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
3、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就: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
4、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东北工业基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 。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基础。意义: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在我国顺利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使
5、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四、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召开(1956 年)主要内容: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探索中的失误原因:1958 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失误: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
6、全国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危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 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4 年至 1965 年初召开三届人大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将进入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4、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大庆油田建成,中国石油基本自给(铁人王进喜)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五、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1、发动:(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
7、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目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3)开始:1966 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国开始出现动乱局面。2、全面夺权、全面内战:“一月风暴”。3、结束:1971 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 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文革结束。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灾难的内乱。 5、影响: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灾难,严重耽误了中国发展,扩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考点精讲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一、
8、建国后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地点:“文革”后,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 年在北京召开的,内容: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始系统清理重大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意义: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中共十二大时间:1982 年,内容:在党的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3、中共十三大时间:1987 年,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背景、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1992 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谈话,统称“南方谈话”。意
10、义:强调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不仅对当时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重大意义。5、中共十五大时间:1997 年,内容: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集体经济;方式:分户承包,自负盈亏;影响:农民生产有自主性,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首先实行的省:安徽、四川。2、乡镇企业 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中国农民的两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
11、镇企业。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重点是国有企业2、开始标志: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3、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城市改革的三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 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对外开放(基本国策)1、经济特区 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意义: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1990 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建立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是 20 世纪 90
12、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 年意义: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五、民主法制建设1、依法治国 1999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总结。2、重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标志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历史新时期。为制定系统的民法典奠定基础的是民法通则3、村民自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民主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13、主管理、民主监督。意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六、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3、我们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分裂主义。4、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区域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内蒙古自治区。还有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 个自
14、治区。意义: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发挥国家和少数民族的优势。七、祖国统一1、一国两制提出者: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前提:统一的一个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意义: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稳定,为中国统一大业开辟新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贡献。2、香港、澳门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标志祖国一大业迈出历史性步伐。3、两岸关系 由来:1949 年,国
15、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战败,逃至台湾,形成今天分离局面。目前现状: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发展两岸关系意义: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和沟通,减少敌意,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等。 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往来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增进了解和沟通、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中国国力强盛,大陆具有感召力,两岸人民希望统一。 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猖獗 ;美国的干涉。 展望前景: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考点精讲 11 国防外交科技社会生活 一、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1、海、空军的建立人民
16、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1950 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海军成立。1949 年,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空军诞生。意义:实现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种合成转变,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安全保障。2、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原因: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被命名为“第二炮兵”。任务:担负战略核反击。目的;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3、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点:在新的条件下,要把战争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之上,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对军队的调整和改革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原
17、则。4、意义: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证。二、新中国的外交1、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先得到印度、缅甸等国响应。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总则。2、万隆会议 1955 年,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意义: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
18、: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大会议。意义;中国外交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外交史揭开新的一页。4、中美建交:1972 年,美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标志: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建交三原则: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1979 年,中美建交标志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三、新世纪的外交1、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时代的主流是: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2、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1989 年成立,1991 年中国加入。2001 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3、上海合作组织 原因:冷战结
19、束后,中国、俄罗斯等国面临一共同问题。2001 年,中国、俄罗斯等 6 国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性质: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意义:促进成员国间睦邻互信和友好关系,维护本地区和平与安全,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等提供经验。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局势呈现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5、中国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应该做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增强综合国力。四、科学技术1、196
20、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跨入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2、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3、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成功。4、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5、中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纲要,称为“863”计划。6、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依托的信息产业到 2000 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计算机网络成为继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五、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2、邓小
21、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战略方针。3、标志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的事件:1977 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六、文化艺术和体育1、我国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育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体坛大事:1973 年中国恢复亚运会联合会合法席位。 1979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1984 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为中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7 届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名,使中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取得 2008 年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七、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1、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国家颁布劳动法保障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权力。2、就业制度:统包统配。新的就业制度: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八、社会生活的变迁 1、表现:物质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3、消费观念:多样化与个性化。提前消费和休闲生活成为新的时尚。